张继诗人个人资料简介 唐朝张继的著名代表作
张继诗人个人资料简介
小编为网友们解答唐朝张继的著名代表作和张继诗人个人资料简介方面的讲解,接下来带大家一起了解。
唐代诗人张继:一生只有一首名篇《枫桥夜泊》,却让人铭记千年!
唐朝是盛产诗人的时代。
在唐朝有名有姓的2536位诗人中,有一位诗人名叫张继,他不是诗作名家,仕途也不顺利,曾一度落榜回乡,但他却是唐朝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说唐朝的诗人和诗作,不得不提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正是这首《枫桥夜泊》使他能够在璨若繁星的大唐诗人中,稳稳地占有一席之地。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正如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张继写《枫桥夜泊》的时候,心情是极度糟糕的。
有人说他参加科举考试,进士落榜了,返回家乡途径寒山寺的时候,夜里无眠写下了此诗。
也有人说他没有落榜,进士考中了,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张继像其他众多大唐子民一样,为了躲避战乱,逃离京城,返回家乡途径寒山寺的时候,夜里无眠写下了此诗。
张继一生行踪低调神秘,史书也未曾对其生平有过确切详细记载。
只有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卷三有过这样一句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而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年(755)一月。两段时间相隔很近。
可见,上面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
考中进士是做官的前提,但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就有官做。因为还要经过“铨选”。
什么是“铨选”呢?就是由皇帝或铨选官主持审查考核项目。
只有“铨选”合格的进士,才能被授予官职。
我们可以推测,张继确实应该是考上了进士,但是“铨选”没有通过,这与落榜没有差别。
张继在京城飘了两年之后,偏偏这时候赶上了安史之乱,也只能将“三十而立”化作“三十功名尘与土”了,无奈,只好乘船南下,流寓吴越一代。
在漂泊流浪的生活期间,他游历过大江南北,但真正让他扬名的,还是他流寓吴越的那段岁月。
因为在这里,他写下了《枫桥夜泊》。
张继一生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只有不到50首,就像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一样,只此一首《枫桥夜泊》,就足够了。
《枫桥夜泊》是真的写得好,并不是大家故意捧出来的好,况且也没有必要刻意去捧张继这介寂寂无名的书生。
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许多人常常把诗与写诗的人经历联系在一起,有时候甚至牵强附会一些诗没有的意思。
但终究,欣赏一首诗的好坏,还得回归诗作本身。
那么,这首《枫桥夜泊》到底好在哪里呢?
用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一副空灵旷远、忧郁凄美的意境。
四句诗,使用了10个意象。
全篇四句28字,句句皆有意象,看似像是意象景物的堆积罗列,实则巧妙借用意象渲染意境。
在整个唐诗中,能把意象使用得如此酣畅淋漓不多见,而张继做到了。
前二句意象密集紧凑,一个接一个: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较前句略显疏宕:姑苏城、寒山寺、客船、钟声,渲染出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动静结合,给人诗意美的感觉印象。
落月、满天霜、江枫、姑苏城、寒山寺是静止的景物,啼乌、渔火、不眠人、客船、钟声是动态的景物。
“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朦胧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 既具有诗意的美感,又营造凄凉孤独的感受。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将抽象无形的愁思化为具体有形的景物。
诗中所写的一系列景物都是具体的,可以用感官看得见、听得到的,而诗中不眠人的愁思却是抽象的。
抽象的情绪如何才能传神地写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张继《枫桥夜泊》的巧妙高明之处就在于,使用具象的景物,将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具体可感的景物。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以上是[领啦网]关于唐朝张继的著名代表作和张继诗人个人资料简介的全部介绍,供大家学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