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电影主要是(Z-Z)片 表现二战时抗击法西斯的内容(3)
阿尔巴尼亚电影主要是战争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尔巴尼亚电影在中国的火爆得益于两国当时的国家关系。
据《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的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到1965年间,我国的译制片达到775部,平均每年多达45部。
“**”开始后,译制片受到了限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曾经在中国被大力推广的苏联电影也因此禁止引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朋友。
因此,这些国家的电影得到了中国(Z-F)极大的重视,被大力弘扬。而“**”期间,阿尔巴尼亚电影几乎成为唯一可以看到的外国电影。
对于那个时代的电影,民间流行着一种说法:“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并不多,除了《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这样的“老三战”影片外,其余的电影多为(Z-Z)宣传或者科教类的电影。
据中国电影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介绍说,人们对于这些“新闻简报”式的电影非常熟悉,已经看过无数遍了,很渴望能看到不一样的影片。
此时,充满异域风情的阿尔巴尼亚电影的进入,无疑让中国观众眼前一亮。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且阿尔巴尼亚电影的叙事采用多点、多线条的方式。
很多中国人并不能够完全看懂,所以常常会有莫名其妙之感。”饶曙光介绍道,“那会我还是个孩子,显然看不懂,但还是看过无数遍。”
提起阿尔巴尼亚电影,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口号: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曾为《勇敢的人们》、《战斗的早晨》等影片配过音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导演、配音员苏秀告诉记者,那时候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就是这样具有很强的“口号”性。
有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自上海电影译制厂1959年译制了阿尔巴尼亚首次独立摄制的第一部黑白电影《塔娜》起,至1999年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厂出品的彩色片《针锋相对》,我国大概进口了近30部阿尔巴尼亚电影。
“那些‘**’期间还是孩子的中国人,对于阿尔巴尼亚电影具有很深的感情。相比之前看过苏联电影,在当时已经参加工作的我们来看,阿尔巴尼亚电影显得很幼稚。”苏秀表示。
苏秀认为,阿尔巴尼亚电影的人物设置比较单一,“脸谱化”现象严重,但它是那个年代唯一能够看到的电影,因此具有一定的怀旧价值。
当然,阿尔巴尼亚电影事业的发展从未止步,只不过相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以阶级斗争和英雄事迹为主,转变成如今的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并且产量上也比以前减少了很多。
不久前,《法制晚报》记者采访了阿尔巴尼亚电影演员叶莲娜·特库嘉,她详细介绍了当今阿尔巴尼亚电影的现状以及发展情况。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相比过去,现在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市场发展得如何?
叶莲娜:现在,阿尔巴尼亚电影院数量增加了不少,不过本国电影的地位不如以前了。
与世界很多国家一样,阿尔巴尼亚国内电影市场也被美国电影所主导。
去年的几部好莱坞大片,如《变形金刚3》、《加勒比海盗4》等,都在阿尔巴尼亚取得了很高的票房
如今,阿尔巴尼亚电影的年产量有多少?
叶莲娜:“纯种”阿尔巴尼亚制造的电影已减少了很多。
不过,即使算上合拍电影,阿尔巴尼亚一年的电影数量也很难超过10部。(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电影产业大力发展的盛况已很难见到了。
时过境迁,《宁死不屈》等影片被制成DVD光盘默默蹲在新华书店的一角,成为我国一代中老年观众对往昔的追忆。
本文分享的表现二战时抗击法西斯的内容跟阿尔巴尼亚电影主要是(Z-Z)片的全部内容,您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