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 孩子总偷东西怎样心理疏导教育(2)
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
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及社交需求被满足之后,寻求尊重需求就是人的目标。在尊重需求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通过他人的尊重以及对他人的尊重,体验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当一个孩子在正向的行为中得不到他需要的关注,那么他就很可能走向负向的行为中。
在负向的行为中,孩子可以得到父母的重视,即便是被教训、被惩罚,也好过父母对自己不管不顾。
证明自己独立
孩子总会向父母学习,向成人学习,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模拟大人的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模仿成人的行为就仿佛在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能够如父母般独立。
沉迷偷盗的孩子,其实是希望如父母一般,能有自由自配金钱的权力,这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个“已经长大”的标志。
还有些孩子会模仿家长亲吻甚至一些亲密的动作,除了好奇,同样也有证明自己和父母无异的心理。
平衡父母关系
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会用伤害自己的方式,牺牲自己,目的是拯救父母的关系。
对于父母的关系不好的家庭,孩子会用偷盗的行为来试图让父母的关系得以平衡。往往情况是这样的:
当孩子很乖的时候,父母争吵不已,但是当孩子做了坏事,例如偷盗,又或者牺牲自己。
例如生病,父母把所有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进而无暇顾及对相互间的不满,这让孩子看起来,自己的错误行为,反而带来了“好结果”。
孩子们的爱是无限的...通过受苦而和自己的父母链接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自暴自弃
孩子通过做错事、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平衡父母的关系。而父母,会因为不理解这种行为而斥责孩子干了坏事,结果,孩子自己伤害了自己,而后再一次被父母伤害。
此时的家长,很容易给孩子贴标签。例如孩子反复的利用偷盗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
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反而骂起了孩子,认为孩子就是个“小偷”,给孩子贴上了标签。
多次的强调之下,给了孩子一个明示:你不是好孩子,你就是个小偷。
这让孩子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完全放弃自己。他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他都一直背负着“小偷”的标签。
他觉得非常无助(我只是不想你们吵架,但你们把我当成小偷),进而利用这个无助感夸大自己的弱点,有时甚至是夸大自己想象出的弱点。
在线下的时候,有个智商正常、也没有任何疾病的孩子,他的成绩非常差,问及原因的时候。
他说因为自己很小很小的时候被车撞过头,所以现在自己很笨,就如妈妈说的,自己是个笨蛋,怎么教都不会。
然而在和妈妈核实的时候,妈妈表示当时的撞击是非常轻微的。当时妈妈就带着孩子再次去医院检查,结果依然是正常的。
这就是孩子夸大了自己想象出的弱点。
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单纯的说教和打骂并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沉溺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