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 孩子总偷东西怎样心理疏导教育
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
跟大家说一说孩子总偷东西怎样心理疏导教育和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一定能给您带来帮助的,一起来了解吧!
10岁的媛媛仍然躺在医院的ICU病房里,因为怀疑她偷钱,多次劝说无效,姑姑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教育”媛媛:
姑姑割了媛媛的喉咙,用刀齐刷刷的砍断了媛媛两根手指。
随后,悲悔不已的姑姑,在自己的脖子和手腕上各割了一刀,并从离地8米多高的三楼跳了下来。
所幸,姑侄二人被刚回到家的姑丈(姑姑的丈夫)送到医院抢救,姑姑恢复情况较好提前出院,而媛媛仍在医院的ICU病房接受治疗。
成绩优异的孩子,迷上了偷钱
因为家庭拮据无力抚养两个孩子,媛媛5岁的时候,就被父亲过继给了结婚多年仍未能有所出的姑姑。
姑姑一家都视媛媛如己出,一家老小都非常疼爱媛媛。邻居们也证实了这一点:“人家跟亲生的一样肯定好得不得了。”
就在事发前两天,媛媛还特意打电话跟在外打工的父亲报喜,自己考了90分。可两天后,悲剧发生了。
老实巴交的姑丈说,媛媛一直有个不好的习惯:好吃。她经常会偷爷爷奶奶(姑丈的父母)的钱,有时也会偷拿二爸的(媛媛的二叔,地方称呼为二爸)。
以往姑姑都是采取说服教育,告诉婷婷做人要光明正大,不能那人家东西。但是说完之后媛媛都是无动于衷。
在事发前两两天,姑姑因为家庭矛盾心理一直压抑着,当天去接媛媛的时候,发现媛媛有钱买东西吃。
回家后,姑姑询问媛媛钱的来源,媛媛根本说不清出处,姑姑认为媛媛肯定又偷钱了,失控的姑姑用了极端的方式“教育”媛媛。
(关于姑姑为何会采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可以查看上一篇文章:家,为何会伤人?)
孩子为何迷上偷钱?
媛媛无法接受采访,她为何会偷钱的原因,不敢妄自猜测。但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会偷钱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就如媛媛一般,为了吃的、玩的。
但往往父母对其进行说教,或者打骂时孩子允诺不再犯,但隔不久又再次犯毛病。
心理学家鲁道夫在他的著作《挑战:孩子》中写到:“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通常,孩子“迷恋”偷盗的行为,会有以下4个行为动机:
寻求过度关注
寻求关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尤其在生活压力大,大多数父母都缺乏时间陪伴孩子的当下,孩子最基本的需求被扭曲成了物质:
父母认为要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给孩子足够好的物质条件。
所以把绝大部分精力放置到工作上,而对于孩子的心理需求(陪伴和关注)却看得十分轻,认为以后有钱了就能弥补孩子。
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最强烈的心理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感,这是他的基本需求。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