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 解析《送别》表达的意境(3)
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
少年时李叔同
后来,李叔同到外求学,结识了很多文人雅士,但李叔同始终保持着乐善好施的习惯,常常支助学生。
母亲去世后,李叔同悲伤不已,只用简单的葬礼送走了母亲,但满腹惆怅与悲伤的情怀萦绕在心间。
后来,好友又一次离去。大约是李叔同又想起了母亲的离去,所以才写出了这首《送别》。也是那时,他常借来佛教寺庙的古书研读。
李叔同自画像
第二年,李叔同在杭州定慧寺试验断食17天,入山前作词:“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此后他开始素食。两年后,李叔同正式出家。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师。
出家后,李叔同心底深处的悲悯和慈悲心真正浮现出来,他严格受戒,过午不食,不求名利供养,一双僧鞋,一把雨伞一床薄被用了二十多年。他把所有精力用来研究佛法,讲经。
只因为,他想用短短几十年光阴为世人多留下些东西,诚如他在《护生画集》的跋中曰:“我依画意,为白话诗;意在导俗,不尚文词。普愿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国。”
就是怀着这样一颗悲悯与慈悲心,所以李叔同的诗词总是那么充满了温情与善意。
李叔同的诗词,除了抒发情感,更多有一种深深的悲悯情怀在里面,这种情怀下,本该是忧愁与伤感的,但李叔同却用豁达与澄明的胸怀将诗词变得轻盈而空灵。
他说过:“人要有颗接受失败的心,有了失败,便看穿无常,便有了新的开始。”
因为慈悲,所以透彻轻盈;因为悲悯,所以空灵洁净。
这种慈悲与悲悯早已跳脱出世俗的名利与虚妄,所以,尽管那时的李叔同还未出家,但这份悲悯心早已深深刻进他的骨子里,才能有如此美妙的诗词。
04写在最后
我们读诗,是为读一段情怀,从中找到共鸣,感知于诗歌的美好,再领悟作者的意境。
任何一首诗歌,意象意境都离不开诗人传达的画面美,唯有画面美能清晰体现诗人的心怀和情意。
读李叔同的诗词,不管你是先抱着情怀来读,还是以一种平淡的心来读,只要读完,那舒畅与慰藉的画面感会立即让你感到满心喜悦,因为再没有比这诗更好的表达了你想说的话。
你只需轻轻吟出,什么也不必说,那份情意就自然流露,轻盈跳脱在你的眼前,让内心空灵柔软,思绪万千,恍如隔世。
有人说,诗如其人,我们读诗就是读一个人。
李叔同的诗词,正是他悲悯的灵魂让轻盈与空灵永远镌刻进了人们的心里,流芳百世。诚如他的人那样,用悲悯与慈悲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髓。
诚如,他后来所言:“长我慈心,存我天良。”
上述分享的解析《送别》表达的意境、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的详细介绍,您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