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情感语录 > 情感百科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意思 苏洵六国论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14:13:03 来源:领啦网
导读: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意思,为网友们详解苏洵六国论这句话的含义和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意思的知识内容,接下来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苏洵《六国论》,表面批评六国,其实在警告大宋,真的无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意思

为网友们详解苏洵六国论这句话的含义和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意思的知识内容,接下来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苏洵《六国论》,表面批评六国,其实在警告大宋,真的无人能懂?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父亲和弟弟也是,都以文章著称,在“唐宋八大家”里,苏氏父子就占了三个名额,在历史绝无仅有。

并且,苏轼父亲苏洵的政论文章,笔势雄健,见地深远,可能在这一点上,连他的儿子苏轼也不能比。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意思

但如果光是看他的文章的语言好,那就错了。

关键是内容上,说得太深刻了。但在当时有些话对朝廷对皇帝不能明说,并且他的官职也太小了(当过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参与修撰礼书)。

不在其位,自然有些话就不能说了。可在他的文章中,借题发挥,诣旨宏远,说得也够明白了,但时人在欣赏夸赞他的大作之余,却忽略了他文章的本意。

我们在中学时都学过苏洵的《六国论》,从表面看,写的是战国时,六国被秦国兼并丧国的原因,

其实,他本意是在警告当时大宋朝廷的对外政策,我们回顾一下他的文章就可明白。

他在文章开始就点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所以被秦国灭国,不是打仗打得不行,而是在贿赂秦国。

因贿赂秦国,国力亏虚,最后被秦国灭掉了。

他们拿什么贿赂秦国呢?土地、城池啊!秦国当时兵强马壮,将帅有能,六国中,哪个国单独同秦国打仗也不是对手。

六国联合起来,秦国当然不敢小视,这所以在苏秦联合六国对抗秦国时,秦国也就没辙了,十五年没敢对六国发动(Z-Z)。

可惜,六国人心不齐,又有张仪的破坏,后来联合解散了。再后来,就是秦国想要打哪个国,哪个国就倒霉了。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意思

所以,这六国中的楚、韩、魏三国,一旦打了败仗以后,就采取了割让土地、城池的策略,以求得与秦国暂时的和解,让秦国停止进攻。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刚说好的讲和,没过多久,秦国一翻脸,大兵又来了,还得再割地割城。这三国割给秦国的土地,比秦国直接用武力夺取的土地要多得多。

没多少年,这几个国就把他们祖宗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给割完了。

所以,早有古人说过:用土地去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尽,大火不灭。土地割完了,国家也就玩完了。

赵国主战,不割让土地,打仗打了个三胜二负,没有丢失多少土地,只是后来赵国把大将李牧给杀了,没有了对抗秦国的良将,最终灭亡。

燕国虽然弱小,但也没有割让土地,秦国一开始也没有主动打燕国,直到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失败后,秦国才对燕国动手,至此弱小的燕国才灭亡。

齐国是大国,它也没有割地赂秦,可是这个齐国站在局外看稀罕,不帮六国对抗秦国,只求自安,最后,秦国灭了六国,把齐国也给灭了。

所以,苏洵说:没有贿赂秦国的,因为贿赂秦国的三国灭亡,失去了强援,不能独完。因此,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贿赂秦国,不敢于和泰国武力对抗。

苏洵说:假如三国不割地,齐国不旁观,赵国不杀良将,燕国不用刺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

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齐心协力对抗秦国,到底谁胜谁负还不知道呢!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意思

苏洵文章是写得好,但最后一句,才是他的本意所在:“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什么意思?六国和秦国并属诸侯国,国力不如秦国,但仍有不贿赂秦国凭(Z-Z)对抗取胜的可能,可如果以一个统一的大国,效法六国灭亡的做法,不是更不如这六个诸侯国了吗?

——文章没敢提到当时的朝廷,可那意思不是明摆着的吗?

当时的大宋朝,北有大辽,西北有西夏,都在北宋边境虎视眈眈。北宋和大辽、西夏打过几仗,但每次(Z-Z)的结果,都是大宋王朝屈膝求和。

北宋和大辽契丹缔结的澶渊之盟,每年给大辽十万两银子,二十万匹绢,叫作"岁币"。

和西夏签订和约,每年给西夏七万二千两银子,十五万三千匹绢,三万斤茶叶,叫作"岁赐"。

辽国此时又趁机要挟,宋朝廷又给大辽每年增加银绢各十万。

并且,和西夏的(Z-Z)还时有发生。

虽然北宋没有割地,但换成银子绢匹不是一样吗?

一样是对敌国的贿赂,一样是富了敌国,让敌国更有充足的粮草财力来发动对它的(Z-Z),北宋如此的对外策略,能不让有识之士寒心吗?

可对内是文臣治国,武将权力受到压抑,有功不赏,也不是怪事,功臣被罢黜也很平常。

假如北宋朝廷把用于给大辽、西夏的财力物力,用来赏赐边将战士,大辽、西夏能那么猖狂吗?

但是,北宋自赵匡胤抢夺后周柴氏的政权后,畏惧武将比畏惧敌国还厉害,防武将就跟防家贼似的,越是战功卓著的战将,越是怀疑的重点对象,很少有好下场。

——这也就注定了大宋一朝始终软弱受欺的命运。

当时状况是苏洵眼见的,而因此有了这番议论。其后世的北宋皇帝更是一个不如一个,直到靖康二年,两个昏庸皇帝被金国掠到北国,悲惨屈辱地死去,北宋灭亡了。

到了南宋,也是一样。高宗赵构一味听信秦桧,和掳走他父亲、哥哥皇帝的金国求国,为此不惜将岳飞无辜杀害,这样的朝廷,还能指望它能有什么出息吗?

如果苏洵看到大宋这样的结果,真不知会悲愤到什么程度呢?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意思

可惜的是,北宋时期那么多朝臣只是评价苏洵的文章好,并没有揭开他文章背后的深意。

是真的不懂?还是不敢?应该是在那样的朝廷,少点说话,糊弄度日才是聪明人。

何况苏洵儿子苏轼也曾出使大辽,并没有见过他对他老父亲此论的评价!

上述就是苏洵六国论这句话的含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意思的详细内容了,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