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情感语录 > 情感百科 >

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 原文种是什么意思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14:12:57 来源:领啦网
导读: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文章摘要:原文种是什么意思和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分享详细内容。 齐桓公在位时,邻居鲁国爆发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情,鲁庄公去世后的一

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

文章摘要:原文种是什么意思和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分享详细内容。

齐桓公在位时,邻居鲁国爆发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情,鲁庄公去世后的一年内,他的庶兄庆父为了争位,不停地制造混乱,最终先后杀了两任国君。

在弑杀第一位国君后,齐桓公派使者仲孙湫前去鲁国吊唁,以及调查鲁国情况,《左传》记载仲孙湫回来时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意思是说庆父过于邪恶,千古罕见的大坏人,将给鲁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他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成为鲁国国君,因此庆父一天不死,鲁国一日不得安宁,后来庆父果然又杀了一位国君。

后人在这句话的基础上,将之改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孟子评价《春秋》时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之所以“乱臣贼子惧”,是因为孔子尊周、尊君,对于所有违反周礼的乱臣,孔子主张严厉对待,这也是战国大儒教出一堆法家徒弟的原因所在。

庆父两次弑君,理应是乱臣贼子,属于孔子讨伐的对象才对。

但事实上孔子却对庆父网开一面,能隐瞒的就隐瞒,能不说的就不说,尽量使用中性词,不对庆父丑化,总之是“讳莫如深”!

这就难免让人好奇,庆父是亚圣孟子的祖先,又不是孔子的祖先,孔子为何偏袒包庇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下一句,道出了原因!

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即姬同、姬庆父、姬叔牙、姬季友,他去世后由嫡长子姬同继位,史称鲁庄公。

鲁庄公有三个儿子,即姬启、姬般、姬申,但这三个儿子都是庶出,嫡妻哀姜(齐国国君之女)无子,其中姬启是嫡妻哀姜女生之子。

按照正常程序,既然没有嫡子,那么可以将姬启过继给哀姜,由此让姬启成为嫡子。但鲁庄公不喜欢姬启,而是喜欢姬般,一心想传位给姬般。

但问题在于,鲁国有一个规矩,即如果没有嫡子的话,那么王位通常传给顺位弟弟,即庆父也有继承权。

也就是说,无论姬般继位,还是庆父继位,都不能算是篡位者,至于两人谁能继位,这就要看各自的手段了。所以,孔子没有把庆父归于“乱臣贼子”行列。

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

春秋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周王分封诸侯,诸侯分封臣子,而封地又犹如独立王国一般,独立掌握军政大权。

因此,当时君主权力并不大,无论姬般继位还是庆父继位,都要得到其他势力的支持,而当时鲁国最大的四股势力是鲁庄公与三个兄弟。

姬季友与鲁庄公支持姬般继位,姬叔牙支持庆父继位,两方旗鼓相当。但姬季友与鲁庄公却先“犯规”了,姬季友以家人为要挟,以庄公之名逼姬叔牙饮毒酒自(S)。

春秋时期,贵族一般都会受到保护,不会轻易非正常死亡,即便上战场时,普通小兵都不能俘虏,必须对等身份之人才行,因此鲁庄公与姬季友逼杀兄弟的行为更是卑鄙,让人不齿。

姬叔牙死后,庆父无力争位,只能任由姬般继位。由于鲁庄公与姬季友的卑劣行为,破坏了正当竞争,导致庆父没能抢到王位,让他怀恨在心。

鲁庄公去世后,庆父先派人杀死姬般,后又派人杀死继位的姬启,短短一年之内连杀两任国君。

于理,不能说庆父是好人;于情,又不能说他是恶人,整个事件中庆父、鲁庄公、姬季友都有责任。

不单单是庆父一人过错,且这是鲁国的一段丑事,家丑不可外扬,孔子也没办法说太多,只能“讳莫如深”。

庆父未死鲁难未已小故事

更为重要的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庆父,而在于齐国的背后操纵,这句话就充满了阴谋成分。

仲孙湫回来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齐桓公问道:“若之何而去之?”

仲孙湫:“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齐桓公:“鲁可取乎?”

仲孙湫:“不可,犹秉周礼......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这段话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就说出了背后的原因。

首先,“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是鲁国人说的,而是齐国人说的,像是鼓动鲁国内乱的口号。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齐鲁两国本身矛盾重重,齐国人会对鲁国内乱产生忧心吗?显然不会,鲁国越乱齐国越开心。

其次,如果庆父是“鲁难”的根源,那么齐桓公为何要问“如何除掉庆父”?除掉庆父,让鲁国恢复稳定,齐国与齐桓公会有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吗?

第三,仲孙湫说坐观事态发展,庆父多行不义必自毙。接下来,齐桓公问“我们能不能趁机吞并鲁国?”如果齐桓公真有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就不会想着吞并鲁国。

孔子在《春秋》中记载,庆父早年带过兵、打过仗,具有一定军事能力,也具有较高的(Z-Z)威望,与齐国关系不大好;而且,庆父年龄较大,在治国方面远比姬般、姬启两个娃娃成熟。

结合庆父的背景,再去理解这段话,齐桓公忧心的恐怕是庆父继位,稳定鲁国后给齐国带来麻烦,所以才想除掉庆父。

当然,仲孙湫的建议不要杀庆父,而是引导鲁国内乱,让其自相残杀,在适当的时候齐国出面,后续发展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