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简介和历史故事 朝代秦国修建郑国渠的原因(2)
郑国渠简介和历史故事
电视剧《大秦赋》中的郑国
韩桓惠王给郑国交代了一个重大的秘密任务,说服秦国大兴水利,用这个工程耗空对方的国库(可见韩桓惠王也不是一点头脑都没有,起码他还知道(L-M-S-C))。
郑国赴秦,站在秦国的朝堂上,他的对面是刚即位不久的秦王嬴政,此时的嬴政,还是个十四岁的少年!
只是这位少年不是普通的少年,他早已见多了(Z-Z)与(Z-Z)的残酷,比一般少年更加沉着理性。
忽见韩国来了一位莫名其妙的人,开口就要秦国大修水渠,嬴政却并未觉得荒谬,反而细问道:“为何修渠?”
郑国胸有成竹地答道:“秦国虽坐拥关中平原,但其北部长年干旱少雨,多数地区一毛不拔,更莫说农作。
而秦一心想要成就吞并六国的伟业,必然需要众多的精良军队,养兵则需要充足的粮草,唯有水利可化荒滩为良田,秦国后方殷实才能有备无患。”
嬴政点头赞同,又问:“如何修渠?”
郑国侃侃而来:“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关中尽可泽被。”
嬴政沉思,又问:“共有多长?何时完工?”
郑国回答:“约三百里,少则七八年,多则十余年。”
朝堂一片寂静,随即又引发一番争议的骚动,按照郑国的思路,秦国需举倾国之力投诸修渠,如此则必将大大牵制东出,利弊之间,孰轻孰重,难以权衡。
唯有嬴政兴致盎然,他用少年特有的胆量接纳了这个建议,并命令郑国主持工程,速度动工。
而秦国也并非贸然行事,事实上,优秀的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幸福感,秦国已有体会。
早在嬴政即位之前,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已建出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秦国的禀实粮仓。
秦人也万万想不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都江堰依旧是举世闻名、泽披万家的水利神话。
他们更想不到的是,秦国还会一举拿下第二次水利创举。
秦国开修大渠的消息传到韩国时,韩桓惠王兴高采烈,得意洋洋。但他很难想象,那远方的汩汩流水也正在敲响韩国的丧钟。
而郑国以一名间谍的身份走向秦国的时候,他心中的一张水利蓝图亦徐徐打开。
秦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灌溉渠只需利用这样的地势,使干渠顺着北面山脚向东延伸,便能俯临所有灌区。
更重要的是,泾河河水掺杂着大量泥沙,郑国用高含沙量的泾水淤灌土地,使大片的盐碱地经河水冲洗后,又被肥沃的泥沙覆盖,从而转变为富庶的耕地。
对于这样的利民工程,百姓皆传唱形容: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之师,亿万之口。
秦国会否因为一条长渠走向衰败郑国不知道,但他看到的是一方百姓在自己的努力下收获了富足与喜悦,这也是对一位水利工作者最厚重的回报。
电视剧《大秦赋》中的修渠工地
然而工程近半时,修渠“疲秦”的阴谋还是传到了嬴政的耳朵里,嬴政怒不可遏,决定杀死郑国这个间谍,郑国却坦言上书: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活该嬴政能统一中国,毕竟人家年不大,却目光长远,还颇有气量。
听完郑国陈述后,嬴政一拍手,果断全力支持郑国,修,放手去修!疲不疲是我的事,把渠修好,是你的事!
前236年,水渠完工,曾经的盐碱荒滩被浇灌成一片良田,《史记》记载“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关中平原成为另一个天府之国,秦王十分高兴,没有去追究郑国修渠的本意,反而大大方方地将这条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粮食充足,国家昌盛,不计前嫌,重用人才,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无可阻挡。
公元前230年,秦王发起灭国大战,头一个对象便是韩国。十万秦军一举攻克韩国国都(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并占领韩国全境,韩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