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典忘祖的典故来源 历史上数典忘祖的故事简介及寓意(2)
数典忘祖的典故来源
这样的回答自然让周景王非常生气,便说:“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
叔氏是对晋国大夫籍谈的尊称,同前面称谓智文子为“伯氏”一样,表明二人的身份,并非有的人翻译为“叔父、伯父”那样无稽之谈。
周景王说,你难道忘了吗?晋国的开国君主是唐叔虞,他是周成王的同母弟弟(比其他诸侯要亲近得多),难道反而没有赏赐吗?
于是周景王历数历代周王室恩赐给晋国的明器,有周文王检阅军队的“密须之鼓和“”大路车”、周武王攻克商朝的铠甲“阙巩之甲”。
晋文公接受的车马装备“后襄之二路,鏚钺,秬鬯,彤弓,虎贲”等,才得以创下晋国大业,并且反问,如果这些都不是恩赐的,那么是从哪里来的呢?
然后回归到籍谈身上,说你的高祖孙伯黡,专门负责晋国的典籍,辅佐政务,因而称为“籍氏”,周王室太史辛有的儿子董前往晋国,才有了太史官“董史”。
董史就是“董狐”,以直书“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被称为名史。然后问“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说你这个负责典籍的官员,因为什么就忘了历史呢?
周景王的一番慷慨激昂的数落,让籍谈无言以对,在智文子和籍谈告退后,周景王于是说出名言:“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籍父难道没有其他后代吗?
竟然有这么个掌管典籍的却忘了他祖先的后代!这就是“数典忘祖”成语的来历。
当然,后面还有一段,是智文子和籍谈回到晋国后,把周景王索取明器的要求告诉了叔向,叔向就是晋国著名的大臣羊舌肸,善于言辞,有敏锐的(Z-Z)洞察力。
以准确判断(Z-Z)形式著称,和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是当时最著名的三位(Z-Z)家。叔向说看来周景王不能善终。
因为“以丧宾宴,又求彝器,乐忧甚矣,且非礼也。”,“彝器之来,嘉功之由,非由丧也。”,没过几年,周景王姬贵就病死了,王子相互争杀,这是后话。
周景王虽然没有遵守礼仪,并且索要彝器,看得出周王室已经非常败落。不过,关于“数典忘祖”这段话却有理有据,让籍谈哑口无言。
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公卿贵族权势显赫,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在上行下效的影响下,晋国因为重用六卿,在晋昭公死后,晋顷公继位,六卿强而公室弱。
国家大权旁落至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家手中,从而导致了三家分晋,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人们,做人不能忘本,不能信口雌黄,“数典忘祖”就是对历史的背叛,对祖先的污蔑。
正如周景王所言“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因为晋国大夫的言语,把晋国祖先唐叔虞都连带受到指责和蒙羞,作为晋国子民,自然体无完肤,哑口无言。
上述的关于历史上数典忘祖的故事简介及寓意、数典忘祖的典故来源的经验小知识,希望看完本文能给您带来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