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情感语录 > 情感百科 >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历史故事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来龙去脉(2)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14:11:58 来源:领啦网
导读: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历史故事,唐朝一度打得四夷宾服,唯独拿吐蕃无可奈何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松赞干布以吐谷浑挑拨离间、导致其求娶大唐公主遭拒为由,发兵20万入侵吐谷浑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历史故事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历史故事

唐朝一度打得四夷宾服,唯独拿吐蕃无可奈何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松赞干布以吐谷浑挑拨离间、导致其求娶大唐公主遭拒为由,发兵20万入侵吐谷浑。当然这只是借口——就在3年前,李世民遣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名将揍得吐谷浑屁滚尿流,并杀老王、立新王,使其彻底成了大唐的藩属。

吐谷浑本事不大,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吐蕃想要扩张,最理想的方向就是河陇和西域地区,而吐谷浑正好阻隔其间挡住了吐蕃人的去路。所以松赞干布不能容忍吐谷浑落入唐人的手中,因为那就意味着吐蕃人被困在高原之上,再无施展的空间。

面对来势汹汹的吐蕃大军,李大帝当然不会怂,立刻调兵遣将给了吐蕃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这一战双方都未尽全力,吐蕃人受小挫即退,唐军也未趁胜追击。为啥?因为松赞干布的地位也不稳固,全靠大军震慑部族,所以面对强大的唐军他没有取胜的信心,便不肯拼光保命的老本;而李大帝也感受到了吐蕃人的强悍,收起了先前的轻视之心。

而且那块高原地贫人稀,唐军上去喘气都费劲,打下了也无法实际统治,还不如堵住吐蕃人下来的必经之路,安生过日子得了。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历史故事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在课本里是段佳话,但在历史中却是唐蕃双方彼此妥协的结果

于是双方都没了攻击的欲望,李大帝也一改此前强硬的态度,挑了个远房侄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一时间唐蕃关系迅速升温,在此后的近30年里两国间不闻兵戈之声。

不过李大帝看似为君大气,但对待外敌从来都不吝于下黑手、使阴招。所以要说他对那个从侧翼威胁大唐江山的高原没有警惕和攻取之心,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已。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著名的玄奘大师归唐,不但带回了大量的佛经,还于次年将他一路西游途径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资料编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而李大帝很快就对玄奘西游的终点、也就是天竺这个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所以如此,主要目的有三:

1、在玄奘的笔下,天竺是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且与大唐对吐蕃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于是李大帝就在盘算能否与天竺达成盟约,在合适的时机联手干掉吐蕃。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历史故事

玄奘西游是趟伟大的旅程,不光对佛教,对于唐朝的对外政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别以为李大帝是在异想天开——中唐时的名相李泌针对吐蕃的威胁,就曾提出过类似的方案:

“臣愿陛下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马亦易致矣!”(《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唐纪第四十九》)

唐德宗李适按照李泌的建议与回纥等国达成了贞元之盟,吐蕃自此由盛转衰,并在50多年后四分五裂,从此再不成中原的威胁。

2、李大帝得知位于天竺的摩揭它国制糖法优良,远胜于西域所产(当时中原乏糖,主要采用西域的制糖法),便打算弄过来对西域糖搞把“反垄断”。

3、李大帝虽然英明神武,但却迷信长生。玄大师把天竺吹得天花乱坠,李大帝就觉得那旮旯弄不好会有什么高人异士,便打算弄几个回来替他“炼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