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邑是现在的哪里 春秋初年的陶邑是现如今哪座城市
陶邑是现在的哪里
一篇关于春秋初年的陶邑是现如今哪座城市和陶邑是现在的哪里方面的经验,具体详情如下:
春秋初年的中国,地广人稀。后来举足轻重的齐、晋、楚、秦四强,当初还是边远穷国,十分荒凉。
东方齐国靠海,到处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地上面点缀着的几簇瘦草,在阵阵海风中哆嗦着。
西方秦国虽居原西周腹地,因受战乱之害,昔日的王畿已成一片废墟,残墙连着断垣,散发着臭气的破井,常常数十里不见人烟不见觅食的鸟鸦。
北方晋国的南鄙之田,更是狐狸豺狼的天下,入夜,“嗥嗥”的狼嚎在原野上此起彼伏。时时闪烁的暗绿“鬼火”在离地不高处浮游,令人毛骨悚然。
南方的楚国更甭提了,一群刚移居荆山的“蛮人”穿着不能蔽体的兽皮,手持木棒石器,在茫茫的山林里拓荒,大树是他们的屋顶,草丛是他们的暖床。
不但边远穷困如此,即使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也有大片“隙地”没开垦。周平王东迁后分封的郑国,虽紧挨王畿,却是在荒草荆棘中建立起来的。
稍后,郑宋之间还有大片“隙地”作为缓冲地带。一度为狄人所灭的卫国,竟以五千人在中原腹地得到大片“隙地”,重新建国。
无怪乎当时人们都说:有人民就有国土。
然而历史进入春秋后一、二百年,各国的经济面貌都有了极大的变化。
郑国已成为一个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的国家;郑、宋间的隙地也被郑国开垦,成为郑、宋两国争夺的对象。
当初以五千人复国的卫国,现已人烟稠密,卫国的陶邑(今山东定陶)被称为“天下之中”,成为各国经济交往的枢纽,后来越国的范蠡因常到此经商而被称为“陶朱公”。
边远各国变化更大,东方齐国五谷丰登,桑麻遍野,齐国国都临淄城遗址面积达60多平方里有十几座城门,有齐崭崭的交通干线和排水系统。
甚至原来很落后的吴国,到春秋后期也开挖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邗沟,沟通了江淮水系。
为什么在春秋时期各国有如此飞跃发展呢
主要由于人们普遍使用铁器与牛耕了。
铁的发现大约是在商代,到西周已为习见,但只是锻铁,春秋时代才有了坚硬的铸铁,从此铁器才还步推广到农业生产领域,以齐国为例简略介绍如下:
春秋前期,齐桓公想称霸中原,但却为齐国兵器太少而犯愁,管仲建议让犯人用兵器赎罪,如此集得美金(铜),用来铸造剑戟,铁用来铸造衣具。春秋中叶,齐灵公时的叔夷钟铭文有“造铁徒四千”一句,可见冶铁业已大有发展。
到春秋末,“一耒一耜一铫”和“一斧一锯一锥一凿”分别是农夫与手工工匠谋生的起码手段,可见铁器使用之广。
其他各国也跟齐国相仿,晋国以军赋为名在民间征收大量铁器以铸刑鼎;吴、楚等国的古墓里现在还有铁器出现。
与此同时,牛耕也普遍推广了
关于牛耕,古文献中有这样有趣的记载:孔子的弟子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的力士名牛子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名,可见牛耕是常见的和被人们重视的。
此外放牛踩了人的田要赔偿,晋国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在齐国用牛耕田的记载,更直接反映出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真可谓一场“农业革命”,一大批荒地被开垦出来。新开垦的田地都是在井田(公田)之外的私田,人们在私田上生产,但名义上私田都不合法。
由于人们爱私田胜于井田,而天子、诸侯的权威又日益下降,因此出现私田庄稼丰茂,公田杂草丛生的景象,公室收入大减。
又由于春秋时代(Z-Z)频繁,因此各国(Z-F)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都自上而下地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以晋国为例:
公元前645年,晋惠公被秦国俘虏,晋国大臣假称君命,召集国人到公庭,大臣吕甥目光迟滞,声泪俱下地颤声说道:君王传来话说,他对不起大家,沾污了社稷,没有面目再回来见大家了”。
吕甥哽咽了一下,继续说:“为报答大家往日的拥戴,他让我把公室的好田分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