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中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什么意思(2)
科举考试中院试
科举考试的层级(网络图片)
通过童试称为童生,通过院试称为秀才,通过乡试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通过会试称为贡生或者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而通过殿试之后,则有三榜,也称为三甲。一甲仅有三人,分别是:状元及第、榜眼、探花;二甲有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也有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金榜题名
一旦金榜题名,以后就是平步青云,前途无量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有5种人和他们的三代后代在古代被列入了科举黑名单。
一是妓女,二是戏子,三是捕快,四是仵作(法医),五是罪犯。妓女和戏子在古代地位低贱。
他们的孩子不能参加科举还容易理解,但是像捕快、仵作这种办案人员和他们的孩子不能参加科举就实在令人费解了。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每次考三场,每场考三天。那时候的考试可不像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家长陪送,还有警察叔叔维持秩序。
那时候的考场是一排排像鸽子笼一般大小的号舍,每个号舍大约只有2平方米大小,而且吃、喝、拉、撒、睡全要在里面解决。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号舍里呆上九天六夜是什么滋味?
考试的号舍(网络图片)
早先考生的座位(号舍)都是由贡院提前安排好的,能不能被安排到好的位置全凭考生自己的运气。
到了清末,考纪松散,考生便开始“抢号”。
据记载,清末时陪送考生的家属先将竹制的空考篮放至贡院大门外,等到龙门一开,便快步进入院内,将考篮置于心仪号舍的案头,占此号为己有。
一旦某条号巷的号舍人满,监门官会立即将该号巷的栅栏门用锁锁上,考生也就不能擅自出入了。
考试期间,贡院除了热水,什么也不提供,所有的食物和日用物品都需要考生自带。
因此,每个考生都要准备一个大考篮或者大考箱,以便装下笔墨纸砚以及各种日用品,如食品、衣物、餐具、灯具等等。
为此,有人还在考篮或考箱底下装上四个铁轮盘,用绳索拖着走,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行李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