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生活常识 >

科举考试中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什么意思

作者:大东 更新:2024-03-12 04:02:15 来源:领啦网
导读:科举考试中院试,一篇经验小知识,为您介绍会试及乡试的内容,具体介绍如下: 说实在的,我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了解得不多。 虽然我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官员大多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

科举考试中院试

一篇经验小知识,为您介绍会试及乡试的内容,具体介绍如下:

说实在的,我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了解得不多。

虽然我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官员大多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也知道科举考试可以根据考生的成绩授予秀才、举人、状元等学位,但是对于其中的细节却知之甚少。

还好前些日子的嘉定孔庙之行,为我补上了这一课。

科举考试中院试

孔庙周围充满了文化气息

中国的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定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举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科举考试中院试

科举制度沿革

西汉初期,实行先考察后任用的察举制度,汉前元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主持的考试性质察举就是科举考试的萌芽。

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曹魏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的权利收归中央。隋炀帝即位后设立的考试科目“进士科”则宣告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并逐渐使之制度化。

宋代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中举后的待遇,采取了锁院、弥封、誊录、三级评定等一系列措施,并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元朝重武功轻文治,曾停止科举三十余年,直至皇庆二年(1313年)才恢复科举。

不过元代的科举考试是将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的。公布成绩的时候,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也是各为一榜,两榜所授官衔和奖励相同。

明代仅设进士一科取士,八股文为各级考试的重要文体。科举地位较之以前更为提高。

清代科举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但更为繁密周详,科举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露。

清末道光(1821-1850)之后,科举制度明显衰败,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Z-F)迫于大势所趋,正式宣告科举制度结束。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历程中,曾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则多得不计其数。

科举考试中院试

展馆内部

这些人都是通过层层筛选,最后才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因为古代科举制度有着完整的考试体系,要通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最终才能决定一个人的仕途。

其中,童试、院试是乡县一级的考试,分别相当于现今的小升初和初中升高中考试,用于对读书人学习成果的初步评估,是读书人的晋升之始;

乡试,并不如字面所述是乡一级的考试,而是省级的考试,用于确定读书人是否具备参加殿试的能力,堪比现今的高考;

之后的会试和殿试则是最终决定读书人命运的大考,只有经过乡试并获得“举人”头衔的人,方可于次年春天进京参加会试和殿试。即使会试考得不好,没有通过,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