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奠基人萧友梅生平及作品 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
音乐教育奠基人萧友梅生平及作品
下面为网友们详细介绍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和音乐教育奠基人萧友梅生平及作品的话题,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萧友梅!
萧友梅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他对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萧友梅(1884-1940)
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鹏,广东香山县(现中山市)人,我国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以及理论家。
萧友梅在幼年时跟随着父亲移居澳门,在当地的私塾学习,在此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与外语基础。
萧友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中第一位“近采日本,远法德国”之人:
求学阶段:
1901年出国留学日本,在1904年便开始在东京音乐学校专修唱歌和钢琴等课程。1906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教育系。在1912年11月,萧友梅作为公派生到德国留学,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了理论作曲,同时还学习了教育学。
1915年修毕音乐学院的课程后,1916年他以博士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又名《中国古代乐器考》)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正式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任教阶段:
总:(回国后参与组建并管理我国早期几所音乐教育机构等)。1920年回到北平,此后一直致力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曾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北京音乐研究会导师,以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体操专修科主任、音乐科主任。
1922年任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的教务主任。1926年8月兼任北京国立艺专音乐系主任。1927年萧友梅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积极在上海筹建国立音乐学院——我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1929年该院改名为“国立音专专科学校”,萧友梅担任校长,直至1940年12月31日逝世。
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
国立音专在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培养音乐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显示出萧友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家的胆识、智慧、才华和远见。
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遵循蔡元培“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采兼容并包容主义”的精神,提出“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授西洋音乐,包括理论和技术,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扬而光大之”的办学方针。
萧友梅作为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最高层管理者与领导者,为了保证其教学质量,将聘用高水平的教师。这是萧友梅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萧友梅主张非好的不请,凡不合格者绝不滥用。
聘请中外优秀的音乐家到校任教,如杨仲子(钢琴)、周淑安、赵梅伯、刘天华(二胡,琵琶)、青主、黄自、查哈罗夫(萧友梅曾三顾茅庐聘请)、华丽丝、托诺夫等。
三顾茅庐聘请查哈罗夫:作为音乐学校的管理者,萧友梅极富眼光、重视人才,全无领导的架子。
三顾茅庐力邀查哈罗夫到国立音专任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这位曾放言“中国音乐学生好比刚刚出生的婴儿,用得着我去给他们上课吗”的钢琴家终于应允担任音专钢琴组主任。
萧友梅还破格将他的月薪提高到和校长薪金一个级别,远远高出一般音乐教员。后来查哈罗夫以他高超的演奏技巧、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国立音专的钢琴教学做出了贡献,为中国近代的钢琴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课聘请了如从事国文及诗词教学的易伟斋、龙榆生、韦瀚章等,都是国内著名的诗词研究学者。
鼎盛时期教师数量曾高达41人,外籍教师28人,中国教师13人。强大的教学阵容为音专办学的成功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确定了合理,完备的教学体制及课程设置
设立民族器乐演奏的学科,
开设国乐课、中国音乐史和中国古典文学等,
设立预科、本科、研究班、附设师范科、选修科。均采用学分制核定学生的成绩。
同时还亲自教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并编写讲义,
重视师生的艺术实践
从国立音专成立到1936年间举办了49次学生演奏会,几乎所有演出都在校刊上登载其节目单(包括演奏者及伴奏者的姓名),体现了他们对教学实践的重视。
在北大附设的音乐传习所的五六年间,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师生音乐会共40多次。萧友梅还曾利用简陋的乐队先后举办了27次“大乐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