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生活常识 >

苟活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什么意思翻译(2)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15:58:21 来源:领啦网
导读:苟活于乱世,在那个乱世,隐士思想还没有普遍形成。文人士子大都以“为国所用、为君所用、为人所用”为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说实话,我们最爱看《

苟活于乱世

苟活于乱世

在那个乱世,隐士思想还没有普遍形成。文人士子大都以“为国所用、为君所用、为人所用”为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说实话,我们最爱看《三国演义》中那些老一辈的英雄事迹,当老英雄一个个陨落,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就彻底崩塌。

人心散了,没有谁再谈仁义,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了几百年的乱世。

虽然是乱世,可是再无英雄豪杰。小说里到了五丈原诸葛亮的灯一黑,后面也就草草了事,可能连罗贯中都觉得没意思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不出仕的思想才逐渐成为高级文人的主流。

其后才有陶渊明的放弃仕途,成就隐士之宗。再其后才有陶弘景的“山中宰相”,坚决不出仕。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好,死活不去当宰相。陶弘景回了一首著名的诗: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才是真正的隐士心态,隐士的价值观。陶弘景学道修佛,从一开始就觉没想过当官。陶渊明是当了一会官,觉得实在是黑暗,无法展现自身才学和抱负,愤而归隐,最终爱上了归隐。

而诸葛亮比陶渊明幸运,遇到了适合自己的平台,然后通过三顾茅庐确定了自己的地位,立刻就出山了,并且真正施展了自己的本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苟活于乱世

诸葛亮、陶渊明的价值观是一样的,他们和陶弘景不一样。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价值观,像陶弘景这种认为自由自在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诸葛亮、陶渊明都是认同匡扶天子、为百姓做事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不过陶渊明的运气比诸葛亮差,所以孔明成为一代名相,而五柳先生以诗文传扬后世。

出仕和归隐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而这种选择是东汉末年经学没落之后思想的分化,政权动乱造就的。

诸葛亮选择了出仕,他的早期蛰伏,是为了等待时机,而绝不是甘心隐居。

但是说到“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没毛病。

就算他三分天下,到了后来魏吴政权都只认诸葛亮,不认刘禅,他同样不在乎是否“闻达于诸侯”。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做他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至于是否闻达,在他眼中,真的不过是浮名罢了。

他写《出师表》的时候,心中的目标和在隆中“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没有任何变化的。

这么写,只是为了用先帝的特殊礼遇和知遇来浅白解释自己的北伐动机。

以上[领啦网]介绍的不求闻达于诸侯什么意思翻译跟苟活于乱世的具体介绍,希望给网友们带来一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