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活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什么意思翻译
苟活于乱世
一篇小知识,与您分享不求闻达于诸侯什么意思翻译和苟活于乱世的相关话题,一起跟随[领啦网]小编看看吧!
诸葛亮为什么在《出师表》中说“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一句话得放到整个段落中来理解。
诸葛亮在进行了大段的劝诫,并且对国内事务作出了人员安排之后,开始了对自己跟随刘备至今进行回忆,其目的是为了解释为何要出师北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当年不过是个苟活于乱世的泥巴腿子,是先帝不嫌弃我,屈身三顾茅庐,问我天下之事,让我甚为感激并追随。后来在生死关头,独当一面,算下来二十一年了。
所以他“躬耕于南阳”是自愿的吗?很明显不是。话说得漂亮而已,刘皇叔给足了他面子,再三延请,让他确定自己在刘备集团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他自然就出山了。
他没有想法,就不会出山,刘备不给他充分权力,他也不会出山。皇叔用三顾茅庐的行动证明了对他的看重,他就出山了。
这说明诸葛亮实质上并非一个隐士,他只是卧龙于隆中,躬身待伯乐。
那他为什么开始不出仕呢?按他的家族、姻亲各种关系,谋个一官半职何其容易?为何宁可“躬耕于南阳”?他这么大的名气,那些军阀集团就没有一个对他有兴趣?
很显然并非如此,而是那些人能给他的都不是他要的。
诸葛亮的梦想远远超过了普通人的想法,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要的是一统天下。
虽然到最后也没有完成,但是孔明从始至终没有改变过他的梦想。
他从来就没有出来当个官,混个好待遇、好名声的想法,他要的是有血统、有名声、有野心、有素质、肯放权的领导人,成为他抒发天下之志的跳板,而刘备全都合格。
至于最后是谁坐上了天子的位置,孔明倒是没有那种僭越之心。
他受的教育,走到顶,就是为汉室一统(L-H),成为标榜青史的名臣。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虽然天下没有归汉,但诸葛亮是接近了自己人臣目标的。
这是一种价值观。学有所用,学有大用,为天子用,为天下用,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
那天下有没有不想出仕的人呢?
当然有,只不过整个东汉是在刘秀政教合一的纲领下延续,这个教,是儒教。
东汉皇帝本身就是大儒,为天下文人从头至尾灌输的就是儒家之家天下的思想。
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原,道教于东汉成型,这两家思想无形中对经学的没落起了作用。
思想不统一,天下就乱了。而佛、道两家也是讲究消极避世的根源。
隐士隐逸,也是从东汉末年开始,魏晋南北朝开始风行,这和(Z-Z)动荡有关,也和思想动荡有关。要不然玄学如何能够兴起?
而诸葛亮是在东汉末年没有被其他思潮干扰的一个正宗儒家知识分子。
他的言行都是符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象,他的目标就是一个大儒的最好归宿——匡扶汉室,平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