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字并肩王是什么意思 一字并肩王是多大的官职(2)
导读:古代的一字并肩王是什么意思,秦始皇,将从前在诸侯手里的权利,都拿回到自己手中,在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制度,而且秦朝的爵位制度,也与西周时期不一样。 秦朝爵位分为 二十等
古代的一字并肩王是什么意思
秦始皇,将从前在诸侯手里的权利,都拿回到自己手中,在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制度,而且秦朝的爵位制度,也与西周时期不一样。
秦朝爵位分为二十等爵,根据军功的大小,进行册封划分,最高的便是二十彻侯,而不是封为“王”。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建立起汉朝,在意识到被封为“齐王”的韩信,有功高盖主之嫌后,便将其消灭。
刘邦自韩信后,便开始铲除大部分的异姓王,从此“王”便成为了皇室成员,才能拥有的称号。
并且“一字王”和“二字王”封号有着明显的区别,“一字”要比“二字”地位更为尊贵,比如“秦、楚、晋、齐”这四个单字,一般只有皇帝嫡出重视的儿子,才能被赐予这几个称号。
而稍微比“一字王”低一些的“二字王”,就有以地名为称号的“长沙王”、“中山王”等。
其实简单来讲就是“一字王”类似于亲王,而“二字王”如同郡王,身份地位与等级不同。
到了由少数民族满族统治的清朝,王爵的称呼上,便有了明显的变化。
在清朝,就会直接用封号加上亲王,或者郡王构成,比如“一字王”和亲王、睿亲王等 ,“二字王”多罗郡王、克勤郡王等。
清朝还有摄政王职位,只专门为辅佐年幼皇帝应运而生的爵位,能代表皇帝行使一些职权,但也不能够算作“一字并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