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生活常识 >

乌江亭王安石全诗意思赏析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15:38:28 来源:领啦网
导读:乌江亭王安石全诗意思赏析,全面的为您讲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乌江亭王安石全诗意思赏析的相关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杜牧写下名篇替项羽惋惜,王安石读罢不服气,写一首经典之作反

乌江亭王安石全诗意思赏析

全面的为您讲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乌江亭王安石全诗意思赏析的相关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杜牧写下名篇替项羽惋惜,王安石读罢不服气,写一首经典之作反驳。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之时,亭长曾建议他渡江逃亡。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可是项羽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拔剑自刎了,死的时候才30岁。

一位神勇的少年将军,曾经统兵数十万,征战沙场,推翻了强秦,结局却被人分了尸。项羽的悲剧,激起了多数人的同情,历史上的文人都称赞他自刎乌江,有气节。

但是,唐代的杜牧,却跑到项羽自刎的“乌江亭”题了一首诗,指出他的“逆商”太低。一遇挫折就自(S),不算是真正的男子汉。

乌江亭王安石全诗意思赏析

时间过了213年,宋代的王安石路过“乌江亭”,看到了杜牧的诗以后,立即提笔写了一首,与杜牧隔空“杠”上了。王安石认为,项羽自刎是必然的事。

那么,项羽自刎于乌江岸边,究竟是愚蠢,是气质,还是不得已而为之?杜牧和王安石,他们哪一个说得对呢?

一、杜牧《题乌江亭》的精神价值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这首诗的意思非常浅白,主要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谁能够算定一件事将来呢?何况大丈夫能屈能伸,包羞忍耻,才是真正的本事。

就像那个亭长所说的一样,项羽在江东的老家,还有那么多的青年才俊。因此杜牧认为:项羽完全可以留住一条命,等待机会卷土重来。那么,杜牧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因为杜牧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文人,而儒家的经典《孝经》里面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由此可以看出,不到万不得已,圣人也绝不提倡大家盲目地去牺牲。

乌江亭王安石全诗意思赏析

《论语·泰伯》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说,当国家出现了重大混乱,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你就应该藏起来保存实力。等到天下恢复了秩序,你再出来当官。

儒家的圣人和学者,从爱惜人才的角度出发,希望那些有才华的人可以能屈能伸,留得有用之躯,为国家服务。

当文官尚且是这样,也就更不要说当武将的了。正所谓:“趋吉避凶者,真君子也。”这样的观念,在民间的说法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过,“明哲保身”的思想,并不总是能够被人接受。汉代的李陵被匈奴俘虏,就是因为明哲保身,没有选择马上自刎,结果汉武帝就杀了他的全家。

杜牧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38岁了,刚刚经历了党争,被朝中李党(L-X)李德裕排挤打压,外放到池州当官。对于自己的前途,杜牧也曾经有过短暂的迷惘。

他也尝试去接受禅宗佛学,但是最后仍然坚定了儒家的思想。他坚持认为,只要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能够“包羞忍耻”,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乌江亭王安石全诗意思赏析

宋朝的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批评杜牧,说他“好异而畔于理”。就是说他经常故意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是他讲的这些东西,又是有悖常理的。

因为杜牧在批评项羽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项羽渡江时,只剩了八千人。士兵全部被打光了,他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卷土重来,王安石显然也持同样的看法。

二、《乌江亭》与王安石的“结局”

公元1054年,三十三岁的王安石在路过“乌江亭”的时候,看到了杜牧的诗以后,他写下了一首诗反驳前者。

《乌江亭》——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的这首诗,是从他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上来写的。他认为,当时项羽手下的将士的状态是“百战疲劳”,并且早已经丧失了斗志。

中原的地盘也已经不属于他们了,从大的局势上来说,项羽几乎没有翻盘的机会。即使江东有很多的青年才俊,但是这些青年才俊,又怎么会听他的号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