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一种特殊的中国民居建筑
碉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小编为你解答一种特殊的中国民居建筑和碉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方面的讲解,继续往下看吧!
经典传统建筑民居:生活与防御能力相结合的西藏碉楼!
古代文献对碉楼这种建筑最早记载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夷駹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今四川西北茂坟羌族自治县)。
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是目前所见对碉楼建筑最早的称呼。
西藏碉楼民居一般建在山顶或河边,以毛石砌筑墙体,为了防御功能,房屋建成像碉堡的坚实块体。常为三层,首层贮藏及饲养牲畜,二至三层为居室。
设平台及经堂,经堂是最神圣的地方,设在顶屋。
大型的西藏民居单独设置可以瞭望的碉楼,厨房和厕所也是单独设置的,厨房顶上有出气孔,厕所有时架高或悬空以便粪落下后收集积肥,做饭及取暖的燃料是牛粪。
藏居的外观特征是在厚实的石块墙体上面挑出的木结构平顶挑廊。
碉楼最出名的地方是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古碉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古碉大多与民居寨楼相依相连,也有单独筑立于平地、山谷之中的。
古碉的外形,一般为高状方柱体:有四角、五角到八角的,少数达十三角。高度一般不低于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达50到60米。
其碉楼形状各异,层高六至十层,碉基结实,基宽越高越窄,碉体用片石砌成,砌艺精湛。这种碉楼是丹巴独具特色的建筑,在丹巴全县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
或三五个一群,或独立于山头,碉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集中的地方,目力所及,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在众多碉楼群落中,尤以梭坡乡境内碉楼群最具特点。
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荒原上的石堆成为人们建筑房屋的主材。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
碉房虽然年代久远,但在房间的功能分配上,却一点儿也不逊于现代的别墅楼房。碉楼和民居本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类型。
居住之处称为住宅,是先民息止之所,也是人类最原初的、最大量的建筑类型。碉楼则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建筑。
在文明早期,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织生活、生产并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这时候出现的是“依山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防形式,并且防御性的单独碉楼在碉楼与村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社会形态。
碉楼随之发展的更深层次则是碉楼与居住空间在空间上结合,这形成了在村落整体防御之外家庭的第二道防御屏障。
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为一体,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渗透、融会的变化。
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筑。
这样就出现另一类空间形态,即碉楼民居,也即《蜀中广记风俗记》所载的“碉巢”。
从地理上看,碉楼民居在国内的分布集中在川西北的羌藏少数民族地区、四川盆地汉族地区、赣南和闽粤客家地区以及广东五邑地区。
上述就是一种特殊的中国民居建筑以及碉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的全部内容,您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