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吴国胜利的原因 以3万大军打败楚国20万大军
柏举之战吴国胜利的原因
这些你知道吗?以3万大军打败楚国20万大军和柏举之战吴国胜利的原因方面的介绍,下面为详细的介绍。
柏举之战,吴国以3万大军打败楚国20万大军,是如何做到的?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
在柏举之战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
此战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换而言之,正是因为战术上的成功,促使吴国得以以少胜多,击败强大的楚国。
一、柏举之战的背景和起因
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流域下游的的一个国家,吴君寿梦继位后开始崛起。在春秋时期,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叛臣屈巫带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学会车战。
吴国与晋国交好后,自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寿梦便自号吴王,与楚国争夺江淮地区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584年(周简王二年),吴国水陆大军齐出,一举攻下楚国淮河重镇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
此后近6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Z-Z)。在这十次(Z-Z)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继位后,任用楚国亡臣伍子胥、伯嚭为谋士、齐国人孙武为将军,传授兵法,操练队伍,使吴国出现国富兵强的势头。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吴国在快速崛起之后,自然要和楚国进行一场决战。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在当时的江淮地区,楚国和吴国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争出个高下。
在柏举之战前,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袭扰楚军。当吴军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即派大军迎击。等到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
而楚军返回时,吴军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扰楚国达6年之久,吴军先后袭击楚国的夷、潜、六等地,这让楚国的整体实力受到了明显的损耗,尤其是楚国将士的士气,更是因此受到挫折。而这,无疑为吴国赢得柏举之战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507年,蔡国国君蔡昭侯、唐国国君唐成公背叛楚国,与晋、吴结盟。
公元前506年春,应蔡国之请,晋、齐、鲁 、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18个诸侯国在召陵会盟,共谋伐楚。
对此,楚国于同年秋发兵围攻蔡国,从而做出了回应。吴国君臣认为倾全力攻楚的良机已至,决定以救蔡为名,对楚国实施打击。
从这一角度来看,吴国兴兵攻打楚国,可谓师出有名,并且获得了晋国、蔡国等诸侯国的支持。众所周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对于柏举之战的走向,自然也会起到影响。
二、柏举之战的经过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
在柏举之战中,吴国虽然只有3万大军。但是,这些将士经过了孙武的长期训练,加上之前和楚国大军多次作战,所以可以称之为精锐的士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