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衣服上兵卒勇什么意思 兵和勇有什么不同
清军衣服上兵卒勇什么意思
跟大家聊一聊兵和勇有什么不同和清军衣服上兵卒勇什么意思方面的讲解,接下来领啦网小编为网友介绍。
大清的军队分为两类。
一类是所谓“兵”。也就是是常备的正规军,也称为经制兵。主要是八旗和绿营。
另一类是所谓“勇”,是在一定地区由地方临时招募的部队。
历朝历代,都有常备兵和临时兵。
一般情况下,正规军、常备兵是主要国防力量,是顶梁柱,临时招募的部队,一般是辅助的。
可是,清代,很长时间内,临时工撑起了大清的天,比所谓经制兵更靠谱。
大清的“兵”
大清的“兵”,主要由八旗和绿营组成。
早在大清入关前,就编练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
原本,八旗是兵民合一的体制。“出则备战,入则务农,兼以收拾兵器”。
大清入关后,一则需要统治的地方大了,需要专业的正规军,二来大清也富裕了,可以养得起不事生产的专业军队。
因此,八旗失去了生产只能,成为常备兵制。
大清的八旗军长期维持在20万左右。
此外,清军入关后,以新归附的明军为基础组建了一支新军队。因为该军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所以也叫绿营军。
值得注意的是:绿营除了承担作战任务外,还要承担催护粮船、河工防汛、押解罪犯、治安巡捕等任务。
所以,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押解犯人、搬运杂物,什么杂七杂八的活都有披着“兵”字号的士兵在干。
绿营兵额常有变化,最多时大约有60多万人。
八旗、绿营,都是职业兵。
士兵都是世兵,军饷、平时统兵将领、临战各级将领,皆由朝廷统一管理。士兵不以将领的去留而转移,可谓吃朝廷的饭,当朝廷的兵。
八旗、绿营在清初时战斗力还不错,但随着承平日久,兵员世袭,战斗力逐渐下降,渐不能用。
于是,“勇”就开始挑起了大梁。
“勇”的崛起
最开始,“勇”只是“兵”的补充。
嘉庆镇压白莲教时,就曾令各地兴办团练,“助剿”。
太平天国起义后,各地的绿营畏缩不前,多不堪用。
于是,曾国藩在咸丰的许可下,以办团练为名,放手组建了一支正规武装——湘军。
由于效果不错,湘军的规模迅速扩张。到湘军攻破天京时,已经达到12万之多!
此外,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也都纷纷发展壮大起来。
这些部队是在紧急情况下组建起来的。“事急从权”,朝廷的条条框框相对较少。
曾国藩等人得以稍微摆脱“调遣成法”等束缚,参照戚继光“束伍成法”,以相对科学的方法编练队伍。
与世袭的“兵”不同,“勇”是将领招募的。他们需要通过严格的筛选,可以享受数倍于绿营的军饷。所以,他们的单兵素质普遍高于绿营。
而且,他们以“宗法”、“同乡”、好友关系为纽带,由将领一级一级选拔下来,兵将之间关系紧密,团结、敢战,远远胜过“败不相救”、“胜则深妒”的绿营。
在相对科学的组建、训练、武器配置下,这些“勇”的战斗力远胜过“兵”。
在镇压太平天国、收复西北、中法(Z-Z)中,这些“勇”表现出了相当的战斗力,成为顶梁柱。
“兵”、“勇”一起改革
虽然的“勇”战斗力不错,但毕竟是私人招募,“兵为将有”,不归朝廷直接统辖。
所以,朝廷对此深感戒备。
但是,“兵”又不能用,把“勇”都裁撤了,谁来保卫大清皇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