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什么意思 乱世不见佛说法从何而来
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什么意思
今天小编介绍乱世不见佛说法从何而来和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什么意思的生活小知识,一起跟随[领啦网]小编看看吧!
这样的题目,可能会引来争议,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句话的存在。
首先,“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这句话从何而出?
其实真没那么多弯弯绕,就是一个普通百姓,对世事万象的朴素认知,说了出来,并被大家认可,传了开来而已。
因为,的确存在这种现象啊,不是么?
中华的历史,每逢乱世,这样或那样,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道教的影子,例子我就不举了,大家都熟。
至少,在这些起事之初,道教以及以他为核心,用各种花里胡哨的名头的教派,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而一入太平时节,道教的确就沉寂了许多,成了一个不问世事的存在。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佛教与人的观感,的确与此刚好相背啊。
“僧兵”?
个别现象,取代不了整体观感,尤其是大众的朴素认知。
那么,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因素,在推动着他呢?
这就得说到,道教与佛教,各自的社会功能定位。
佛教其实传入中国很早,大致在东汉,三国期间,逐渐传开。
到了西晋时期,就有成规模的译经活动了。
但是这时的佛教,与后世所认知的有很大不同。
第一,这时的佛教,走的是高端路线,着重于在权力阶层的传播。
第二,佛教这时并没有经过本土化改造,秉持的还是他的原生教义。
从南北朝后期,直至隋唐,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中下阶层民众财富与知识的不断积累,逐步有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大唐开国,为了对冲豪族世家阶层,对儒家知识体系的垄断,采取了两个手段并行的策略。
一方面,大唐以“李”姓为由,尊“道教”为“国教”,在权力阶层大力推广。
另方面,通过大规模的译经活动,对佛教教义作系统的本土化改造,进而在中下阶层推广。
这样,一上一下,两面夹击,以对尾大不掉的世家豪门作制衡,并不断的形成冲击,以稀释其影响力。
经过改造之后的佛教,一变而为满足中下阶层的精神需求,维持社会稳定的辅助。
如此,道,儒,释三家,各自完成自己的阶层定位,共同支撑一个社会体系的稳定运转。
这样的结构性功能定位,虽经历后来种种变化,大体上一直没变。
道教源出于中华本土,如果放在整个世界的发展历史中来看,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道教源出于道家思想,却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事物。
表面来看,道家思想是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种。
其实不然,相对于“诸子百家”来说,只有道家思想才是经过社会检验的,完整成熟的治国之“道”。
《周礼》,就是这个“道”的具体应用,而为“术”的产物。
是的,道家思想其实就是西周的官学教育系统知识的凝结。
《汉书艺文志》中,讲的很清楚,“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道裂为百”,讲的就是东周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跃进,原有社会稳态结构被打破,官学系统崩溃之后,新兴的士人阶层,无法得到系统的完整教育。
凭借各自得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所推演,发展出来的,对于当时社会变化作出的各种解释,也就是“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