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三周年必须要大办 人走后三年按风俗大办酒席(3)
导读:人去世三周年必须要大办,守孝人家 具体来说,遭逢父母或祖父母之丧时,一服之内的孝子要求居丧三年。期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要在父母坟前搭个草庐。 “
人去世三周年必须要大办
守孝人家
具体来说,遭逢父母或祖父母之丧时,一服之内的孝子要求居丧三年。期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要在父母坟前搭个草庐。
“晓苫枕砖”,即睡草席,枕砖头块,要粗茶淡饭,不喝酒,不婚娶,不得与妻妾同房,过年不能贴新联,不听丝弦音乐,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总而言之,丁忧者不得参加任何喜吉活动。
“丁忧”起源于何时
关于三年丧制起源于何时,是个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迄今无定论。
从文献记载看,三年丧制由来已久,《尚书·无逸篇》载:“高宗谅闇,三年不言。”
古代守孝图
谅闇(ān,音同“安”),亦作“谅阴”,又叫“凶庐”,是天子居丧时所住的房子,借指居丧。《尚书》中的这段话是说,殷高宗武丁为其父小乙守丧,住在凶庐,三年不谈论国家政事。
《史记·鲁周公世家》也有这方面的记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这段话的意思是,鲁国国君伯禽受封到鲁国去,三年后才向周公报告政绩。
周公问:“为什么这么晚呀?”伯禽说:“改变当地的风俗,改革他们的礼制,守丧三年然后才除去丧礼,所以晚了。”
孔子肖像图
此后,先秦文献中也每见服三年丧的记载,后来孔子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整套丧服丧礼制度,且谓“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再后来孟子也说,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居丧三年之制更多是孔孟一家之主张,尚缺乏统一推行和强制实施的客观条件。
也就是说,此制度对许多人并不具有约束力,甚至有些儒家弟子也不赞同这套守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