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煤山自尽 崇祯皇帝为什么会自己吊死在树上(2)
崇祯帝煤山自尽
长平公主晕倒在地,尚衣太监何亲听说大顺军已进城,怕公主受辱,把她背出宫去。
太子逃到外公周奎家,敲门却没人理睬,看门的也不放他进去,只好逃到别人家里躲起来。宫女魏氏等担心受辱,跳入御河自尽,从者二百余人。一些大臣也随之自(S)身亡。
十九日拂晓,大顺军大队人马像潮水般涌进城内,崇祯帝别无选择的余地,于是与宦官王承恩急速来到煤山寿皇亭。这时,他身着白袷蓝袍,白绸裤,右脚上穿着绫袜,红方鞋,左脚光着脚,显然是因情况紧急,在出走中跑掉的。
寿皇亭曾是他操练大内士兵的地方,而今如此狼狈地来到这里,不是要登临眺望,更不是要检阅部队,而是要同世人诀别,去见列祖列宗。遂在煤山一棵树下止步,上吊自缢。
看样子,是王承恩先服侍崇祯帝自尽,然后自己也在他的对面自缢殉主。时在三月十九日子时。这位至英明主落得个如此下场,似乎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伟大,《爝火录》的作者李天根说:“先帝至英明主也,而仍与一貂竖同尽,谓之何也?”
崇祯帝自缢前,留下一份遗诏。遗诏的内容说法不尽相同,有说是“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最终于正寝”。又一行云:“百官俱赴行在。”
也有说遗诏内容是:“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遗诏的形式,也说法不一。有说崇祯帝遗书是在衣袖上墨书,也有说是自缢前在乾清宫写下的,非书衣前。
至于何说为是,当时人虽然注意了,似乎没有太多的留心。这些虽都是较早的记述,但材料来源均出自传闻,没有一则是来自目击者的述说。
进入北京的李自成及其领导集团十分注意崇祯帝的确切下落,这是军中上下最为关注的问题。曾在宫中四处搜索,不见踪影。向内宫与宫女们询问,也不知去向。
有个叫黎志升的说:“重围百里,殆无飞越。民间藏匿,非重赏严诛必不可得。此大事,不可忽也。”于是,刘宗敏出牌大书:“主上救民水火,克破京城,其崇祯帝逃出紫金城外,有能出首者,赏黄金一千两,隐匿者,诛其全家。”
有说以紫禁为紫金,乃贼书如此,这是个别字。如果所述无误,则可以看出大顺军以刘宗敏名义发布的文告书写者,至少是这一文告书写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两天后,二十一日,李自成得到准信,崇祯帝已吊死于(W-S)山寿皇亭。(W-S)山位于紫禁城正北方。
元代此地曾是专供帝后游乐的后苑,曾在此修建延春阁等建筑。
明代将元代的大内宫殿全部拆除,并将开挖护城河和南海的渣土堆于元代延春阁的旧址之上,以压前朝的风水,将形成的五座高高山峰取名(W-S)山,又叫镇山,语意为镇北方敌人。因曾在这里堆煤,故又称为“煤山”。
此山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长年积土形成的。据有人实测,自山顶至山根斜量二十一丈,折高十四丈七尺,是北京城内的最高点。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更名景山,景字本可作日光和大的解释,景山即大山、光明之山。
山上林木葱郁,岁久成林,山作青色,与西山爽气无异。登山四望,六宫中午门以及千家万户,都看得清清楚楚。这里曾是崇祯帝经常登临凭眺的地方,而今却成了他的丧生之地。
次日,大顺军将崇祯帝与周皇后的尸体移出禁宫,停放在东华门旁侧门的两具柳木棺材中。昔日为他擢用的那些大臣们,没有一人前往吊唁,反而是一些素不相识的过往行人觉得他有些可怜。
后,大顺军将这两具棺木移入施茶庵,交太监看守,李自成接受了明朝百官的请求,答应为崇祯帝举行葬礼。他将此事交大顺昌平州具体办理。昌平州拟定一份文件,下达给宛平县,宛平知县遂派一辆牛车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棺木,送到昌平。
署昌平州吏目赵一桂在《状中州》里述说其事:职于三月二十五日。奉顺天府伪官李檄昌平州官吏:即动帑银雇夫,穿田妃圹,葬崇祯帝后梓宫。初四日下穴。
时会州库如洗,又葬日促。监葬官礼部主事许作梅束手无策。职与好义士孙繁祉、刘汝朴等十八人,敛钱三百四十千,僦夫穿妃圹,方中羡道长十三丈五尺,广一丈,深三丈五尺,督工四昼夜,至初四日寅时,羡道开通。始见圹宫石门,工匠以拐子锁匙启门入。
许作梅此时为大顺礼(Z-F)从事,赵不知其官称,故仍称礼部主事。这次安葬用费都是官吏、乡保让士民临时凑集来的。这一结局,恐怕也是他想象不到的。
上述分享的崇祯皇帝为什么会自己吊死在树上跟崇祯帝煤山自尽的方法介绍,大家作为一个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