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历闰月几年一次 我国每年闰月应该怎么计算(2)
中国的农历闰月几年一次
了解了闰年,我们再来了解闰月。也就是俗称的农历,这可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现在我们使用的农历,也叫阴历,其实应该叫“阴阳历”,主要依据月相盈亏来纪月,同时结合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周期来纪年,从而指导农业生产,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故农历直到如今依然是老百姓使用的历法,并对国民生产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限于篇幅,我们就不追本溯源,只是简单说明阴历闰月的道理。阴历和阳历(公历)不同,是以月亮朔望为周期计算(即月球围绕地球一周),所谓的“朔”指的是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这时叫朔。
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古人规定,每月的初一为“朔”,而“望”则为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由于月亮围绕地球一周是29日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87日,即二十九天半多,为了保证每月初一为“朔”,因而就出现“大小月”,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一般来说,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至于哪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这需要根据太阳、月亮的真实位置来推算,保证每月初一为朔日,古时候叫“定朔”,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
然而阴历12个月,大小月计算下来共354.3672天,比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周)365.2422天少10.875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这样经过只需经过17年,季节就会发生倒置,春夏秋冬四季发生改变,为了弥补不足,因而产生闰月的方式来修正。
闰月就是每2至3年置1闰月,俗称“三年两头闰”,从周期来说,古人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19个回归年是6939.6018天,而7闰的结果是6939.6910天,误差只有2小时9分多,这在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00年)就已经产生,可见我们古人是多么智慧!
那么,把闰月放在哪个月呢?这需要和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二十四节气同样产生于先秦时期,和阴历并行,根据星相学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斗柄指向寅位为一年岁首,称为“立春”,然后15天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