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昌龄被后人誉为什么 边塞诗人王昌龄称为七绝圣手
唐代王昌龄被后人誉为什么
今天为网友们详解边塞诗人王昌龄称为七绝圣手和唐代王昌龄被后人誉为什么方面的讲解,很不错的经验小知识,建议收藏哦!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后人奉其“七绝圣手”,因被人嫉妒惨遭杀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诗句为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作,此诗为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出现过不少边塞诗人,而王昌龄,在其中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
王昌龄也以自身说明,七言绝句能够作得多么的成功,因此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公元698年,王昌龄于山西太原出生,王昌龄的家中并非书香门第,不过是贫苦的农村家庭。
幼时的王昌龄其实对于诗书并没有多大兴趣,但他心中却是有很大抱负的,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王昌龄依旧努力学习,过着一边农耕求生,一边学习的日子,一直坚持到二十三岁。
在其半耕半读到二十三岁时,王昌龄迷上了道学,于是离家前往嵩山,在嵩山隐居学习了三年。
而他之所以写出著名的边塞诗,是因为在其二十六岁之时,王昌龄决定弃文从戎,前往西北边塞做起了边塞士兵。
在边塞生活的日子里,王昌龄白日骑着马儿巡视边线,看遍大漠的独特风景,夜间,他便重拾笔墨,伴着幽暗的烛光,写下一首首磅礴的边塞诗。
看过王昌龄所作之诗的人,都说他应该参加科考,踏入仕途,于是在他即将30岁时,王昌龄终于踏上赴京赶考之路。
公元727年,王昌龄在科考中高中进士,随后得到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此官职十分低,不过九品官职而已。
但尽管如此,王昌龄也尽心尽力在岗位上工作。四年后,王昌龄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这个考试放在现在的话,也就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于是升任河南汜水县尉。
即便升职,王昌龄依旧还是一个小官,并无法达到他心中的抱负,并且,又在此官职上久任了七年的时间,尔后,王昌龄又因言语不当而遭到贬谪,前往岭南。
可见,王昌龄的仕途有多么不顺,在遭到贬谪后,又过了两年方才再次入仕,得到江宁县丞一职。
王昌龄虽在仕途上走得不顺利,但他的好友却十分的多,其中不乏有才之人,比如孟浩然、李白、王维、王焕之等著名诗人,皆为其好友。
值得一说的是王昌龄与李白的友情,就在王昌龄离开岭南,去往江宁县的路上,方才与三十八岁的李白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