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开始于哪一年?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简介(2)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哪一年?
胡适当时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他和陈独秀是安徽同乡,陈独秀向他约稿,他投了稿;
并且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提出他关于文学改良的八点主张,陈独秀大加赞赏,发表在《新青年》通信栏目上,邀请胡适做进一步的阐述;
胡适便写了《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在1917年 (民国6年)1月1日的《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引起很大反响,胡适也因此“暴得大名”。
蔡元培1917年 (民国6年)1月4日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学校里很多像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这样的新派人士,也不乏辜鸿铭、刘师培这样的保守派人士,学校里后来有“新潮”这样的新派社团,也有“国故”这样的保守社团。
他上任后1月11日聘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将《新青年》总部迁往北京。
《新青年》杂志在北京大学如鱼得水,影响越来越大。《新青年》后来的编辑还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鲁迅、周作人、李大钊。
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也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如胡适、鲁迅、钱玄同、李大钊、周作人、吴虞等。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在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分化。五和运动刚结束,7月份,胡适和李大钊就因为“问题和主义”而辩论起来,陈独秀和一些《新青年》的同仁因为是否谈(Z-Z)产生分歧。
1920年9月,陈独秀把《新青年》变成了***的机关刊物,胡适等人另办了《努力周刊》,正式分了家。
1922年知识分子们关于非基督教运动又有一次争论。1923年在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中,同属科学派的陈独秀和胡适彼此也展开了争论。此后各人愈行愈远。
大致上,一派是坚持非(Z-Z)化的自由主义者,坚持民主、自由,如胡适、傅斯年,这是少数派;
另一派是参与(Z-Z)的左倾人士,这里面又大致分两派,一派后来转向***,如陈独秀、李大钊,另一派转向***,如吴稚晖。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书面文字:基本废除文言文,从小学教育就推行白话文,提升古典白话文学地位,发展现代白话文学。
口头语言:开始推行标准国语,出台汉语拼音。
哲学思想:反孔非儒思潮对社会影响很大,与西方思想的传入一起塑造了新的伦理和文化。
家庭伦理:废除传统的节烈观,废除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提倡子女独立,男女平等。
大众文化:从忠君到民主自由,从传统孝道到独立自主,从保守复古到开放西化,引进西方科学、音乐、舞蹈、体育、娱乐。
本文分享的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简介以及新文化运动开始于哪一年?的具体介绍,希望给网友们带来一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