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大师简介 人物鉴真和尚被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2)
鉴真大师简介
众人的沉默是有道理的。中日两国,何其遥远。以当时的那种航海条件和造船技术,又怎能平安东渡?
此一去,便难再回到故土,更何况,这一路上要面对滔天的风浪,焉知自己乘坐的小船不会被风浪击沉?
鉴真大师慨然说道:“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他声如洪钟,敲击了在场僧众的心门。
身为出家之人,本就把这一切许给了佛门。只要是能够弘法度众,那么,即便搭上了性命又怎样?
虽然,鉴真法师东渡弘法的志向非常坚定,可是他几次三番的东渡之行却并不顺利。
742年,鉴真大师与弟子们第一次东渡,却因为众人发生分歧而错过了东渡时机。
第二次东渡之后出海不久,船只就触礁沉没了,幸而船上的人们及时获救。
第三次东渡,船只到了舟山群岛附近便遇到了大风大浪。船只触礁之后,鉴真大师和他的弟子们在荒岛上忍饥挨饿,三天之后才得到救助。
前三次东渡均以失败告终之后,僧众们出于担心鉴真大师的安危,因而对他看护甚严,甚至随时向官府报告他的行踪。
几次三番东渡失败,却并没有改变鉴真前往日本弘法的初衷。在被护送回到扬州之后,鉴真大师继续着手准备东渡需要的物资。
可是,即便在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之后,鉴真东渡弘法的愿望依然没有实现。
不仅如此,在一次东渡的过程中,船只在风浪中完全失去了控制,淡水早已用完,船上的人们严重晕船,想喝一口水缓解晕船的痛苦都不能。
此后,随行的那些僧人中,有人因病离世,有人认为无法东渡而改变了初心。鉴真在艰辛的旅途中,遭受了极大的身心损害,而且他的眼睛渐渐模糊起来,经过医治也没有好转。
他终究看不清任何东西了。只是,他东渡的心志反而更加坚定起来。
(4)
第六次东渡,鉴真大师一行人在海上颠簸了四十余天。他们所乘的船只先是到达了现如今的鹿儿岛,之后,又在僧人延庆的引导下来到了日本九州。
曾经追随鉴真大师参与东渡的僧人,如今剩下的已经不多了。前后历时十二年,鉴真大师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的心愿!
公元754年,来到日本奈良的鉴真大师,得到了日本僧俗两界的热烈欢迎。但同时,由于鉴真的到来,触及到一些日本僧众的利益,这就引发了一定的矛盾。
因而,鉴真与贤璟等僧人在兴福寺进行公开辩论。最终,日本僧人被鉴真大师出色的辩才、渊博的学识所折服。
之后,鉴真大师在东大寺起坛,为日本天皇以及其他皇族成员、僧侣等约五百人授戒。被封为“大僧都”的鉴真大师,成为日本佛教界的(L-X)人物,并在日本确立起严格的戒律制度。
此外,他还亲手兴建起唐招提寺,这座寺院便成为日本佛教律宗的祖庭。
从此之后,鉴真大师在唐招提寺内讲解佛经,传授戒律,受到日本朝野以及普通民众的尊敬。
由于他年事已高,双目失明,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因此,鉴真大师的的弟子们就将鉴真大师的生平事迹以及所传佛法,悉数记录下来。
七十六岁那年,鉴真大师在唐招提寺面向西方,安然而逝,其遗体火化后葬于唐招提寺后面的一片松林中。
如今,人们大概只知道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传佛法的事迹。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鉴真大师本人在医药学方面也具备非常精深的造诣。
他在东渡之前以及东渡之后,都曾为人诊治病痛,并亲自为患者煎药,使众多患者得到了医治。
鉴真大师不仅把佛教典籍、佛学思想带到了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而且在医药学、书法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鉴真对于日本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正因如此,日本民众将鉴真大师赞誉为“天平之甍”,并尊其为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
只是,他离开扬州之后,就再也没能回到故土,而他当初的那句“是为法事,何惜身命”的壮语,却依旧激励着此后的无数僧人,投身于中日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
以上『领啦网』带来的人物鉴真和尚被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以及鉴真大师简介的相关讲解,希望为您的生活带来一点小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