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凝之个人简介 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关键人物(2)
王凝之个人简介
这使得陶渊明的隐居不仕由起初的书生意气变成了最终的遗民心态,家族记忆升华为更大的家国情怀。
应该说,陶渊明的“不仕”经历了一个由相对到绝对的嬗变。
在由鄙视王凝之造成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陶渊明的仕途并没有从此断绝。
隐居之后几年,陶渊明妻子去世,隐居的草庐也因失火而毁坏,穷困之中的陶渊明不得不再次出仕以求生存。
34 岁那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桓玄的邀请下出任幕府。
桓玄谋反之际,陶渊明便趁机因母丧而辞职。桓玄不久篡晋,刘裕大破桓玄,并提拔陶渊明为镇军将军参军。后来陶渊明一度担任建威参军,在刘裕做大做强之后,陶渊明似乎嗅到了点什么,于是辞职,终身不仕。
陶渊明的隐逸高名,使得他成为了权臣们争相笼络的金字招牌,但陶渊明对这两位“恩主”却一直处于依违观望之间。
一方面,这个时候的桓玄、刘裕虽然已是权臣,但仍然是晋室的臣子,陶渊明接受他们的征召并不缺乏道义上的正当性。
而另一方面,桓玄、刘裕二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既可能成为“治世之能臣”,也可能成为“乱世之奸雄”,当最终后者被证实,桓玄、刘裕均篡晋之后,陶渊明才选择了真正的归隐,从此不复出仕。
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王朝后,曾派人再次到山上邀请陶渊明做他的著作郎。
陶渊明自然不会答应。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不可”是作为东晋遗民的陶渊明的绝对律令,而“不忍”则是作为诗人陶渊明的个体选择。
“不可”和“不忍”构成了陶渊明作为(Z-Z)诗人的底色。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精神使得陶渊明不可能脱离天下国家去书写布尔乔亚式的田园牧歌,去(Z-Z)化不是诗的升华而恰恰是诗的堕落。
贺麟先生在《学术与(Z-Z)》中说:“轻蔑(Z-Z)比反对(Z-Z)还要坏。”可以说,晚年的陶渊明的确是反对刘宋政权的僭政,但陶渊明并没有脱身,也没有逃避,因为不合作也是一种态度。
写诗和归隐,都是以另一种形式对(Z-Z)的参与。
以上就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关键人物、王凝之个人简介的具体内容,未经领啦网[www.lingla.com]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