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凝之个人简介 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关键人物
王凝之个人简介
为网友们详解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关键人物和王凝之个人简介的相关话题,接下来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有一位关键人物——王凝之不可忽视!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最能表现他志向与操守的文章。
在提到其写作背景时,许多资料都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不久,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躬耕田园。
而且普遍认为,五斗米为当时县令的俸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因贪恋官位而向污浊的官场低头,有力地表现了他不慕权势的高贵气节。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要了解陶渊明的趣味、立场,就不得不提到陶侃在盘根错节的东晋王朝中的位置。
陶侃出身贫寒士族,且可能有江南蛮族(溪族)血统,这在门阀贵族把持朝政的东晋王朝中是很难立足的。
琅琊王氏家族中的大将军王敦主政其间,为了扩充势力而将陶侃排挤至边陲广州担任刺史,这无疑是门阀(Z-Z)对陶侃的一次无情摧残。
后来王敦叛乱被平定,陶侃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
但琅琊王氏与陶侃之间的宿怨却一直难以弥合,以至于新兴贵族庾亮向琅琊王氏家族的宰相王导发难时,陶侃坚决站在了庾亮一边。
应该说,与琅琊王氏的对立态度,成为了陶氏一脉的家族记忆,也最终导致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发生。
研究魏晋文学的大家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给出的一段考证,陶渊明29 岁时任江州祭酒,但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却恰恰是琅琊王氏的一个不肖子孙。
王凝之信奉五斗米道,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实应该理解为“不为信奉五斗米道的王凝之折腰”。
当然,如果仅仅是家族记忆的牵绊,陶渊明的伟大还是有限的。
陶渊明不仕祖仇只是其高风亮节的一部分,“不仕二姓”才是陶渊明隐居的最终原因。
曾祖父陶侃虽然在东晋王朝仕途偃蹇,但毕竟是东晋王朝的臣子,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东晋王朝成全了作为寒门和蛮族的陶侃。
对东晋王朝某些门阀贵族的不满,并不能盖过其对东晋王朝的忠诚。
但东晋王朝最终却被刘裕建立的刘宋王朝取代,陶渊明偏偏经历了这一历史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