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为什么不抓杜甫去当兵 千古名篇石壕吏是杜甫亲身经历
官兵为什么不抓杜甫去当兵
今天为大家介绍千古名篇石壕吏是杜甫亲身经历和官兵为什么不抓杜甫去当兵方面的知识,接下来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石壕吏》是杜甫亲身经历,老人小孩都不放过,为何不抓杜甫?
《石壕吏》是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最要的一首,也是反应当时安史之乱中,唐朝黑暗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如今也是成功的入选到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之上,我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对它都有一些了解。
这首诗是杜甫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而写的,主要讲述了石壕村官兵们夜抓壮丁的景象,他也目睹到了官兵欺压百姓的全过程。
诗中,官兵似乎连老弱病残都不放过,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对石壕吏村民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示对朝廷的极度不满。
杜甫为什么会写一首这样的诗呢?
因为杜甫所处的年代正好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杜甫年轻的时候正是处于唐朝的盛世时期,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变衰,百姓的生活也是一年不如一年,边疆和与安禄山的(Z-Z)也是绵延不断。
安史之乱中杜甫也是流落无依,听说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银川附近)称帝后边只身一人前往灵武,谁曾想路中被官兵俘虏,因为当时杜甫也不是什么大官,最终还是得以逃脱,并到达了灵武。
肃宗被杜甫感动,授杜甫为左拾遗,可不就杜甫就被下放到华县。
不久杜甫离开华县回到河南探亲,在从河南回华县路上,当时唐军与安禄山(Z-Z)中大败,杜甫在路上看到老百姓生不如死的画面,便写下了“三吏三别”,其中包含《石壕吏》这首诗。
那么既然杜甫在石壕村看到官兵抓人参军,为何杜甫没有被抓去充军呢?
因为当时杜甫经过石壕吏村的时候他已经47岁了,古代人并没有现在的我们这么长寿,一般45岁以上的就算是老人了,手无缚鸡之力,抓去战场也起不到作用;
再者说杜甫虽然是被贬,但是依然属于官吏,差役们并不会抓他去军营。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