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谁的计策 三国时期曹操采取的(Z-Z)策略(2)
导读: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谁的计策,由此可见,毛玠正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计策的最初制定者,后来又演变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 毛玠能够如此清晰的看透当时的时局,并作出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谁的计策
由此可见,毛玠正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计策的最初制定者,后来又演变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
毛玠能够如此清晰的看透当时的时局,并作出如此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不得不说的确是个非常有才华的谋士,而这条计策也成为了他一生之中为曹操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但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毛玠其实并不是最早的一个提出这种想法的人。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有人实施过这种战略思想,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我们知道,在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西周灭亡,东周建立。从这时候起,周天子的地位越来越低,诸侯的势力日益崛起。他们开始变得蛮横自大,瞧不起周天子。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互相攻伐的大动荡时代。
而此时,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一边大力发展经济,一边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所谓“尊王”,就是指尊敬的供奉周天子,然后以此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全天下的诸侯进行约束和管制。
假如哪个诸侯显露出不臣之心,齐桓公就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对其进行讨伐。在这种策略下,齐国的国力日益强大,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可以看出,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其实和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打着天子的旗号,以维护天下秩序为借口,最终完成自身势力的扩张。或者说,毛玠其实是借鉴了齐桓公的历史经验,并把这种经验推荐给了曹操。
曹操曾经在自己书写的《述志令》中说:“设始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还经常把自己比做齐桓公,把他手下的谋士们比作管仲。可见,曹操和毛玠的确是从齐桓公身上获得了灵感,最终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发挥到了极致。
上述就是三国时期曹操采取的(Z-Z)策略及其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谁的计策的具体内容,供大家参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