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举制度的发展史上首创殿试的创造者是哪位皇帝(2)
在科举制度的发展史上首创殿试的创造者是哪位皇帝
殿试的阅卷颇有特色,由8位阅卷官阅卷,但不是每人阅八分之一,而是每人阅全部。阅后在试卷上判出等级,一共五个等级:"○"、"△"、""、"1"、"×"。
最后,将得“○”最多的10本呈给皇上,皇上从中选出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
殿试不是淘汰性考试,而是区分等级的考试,分为三等,也叫三甲。第一甲即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第二甲取总人数的1/3,称"进士出身";余下者则为第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一般而言,一甲三人当场授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第二、三甲的进士就远不如一甲了,需要再考一次后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总之,明清时期,殿试这一级考试已经非常完备,且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三、为什么殿试这样的麻烦事,皇帝们越来越喜欢
其实,从程序上讲,从节省成本的角度讲,殿试是可以废除的。毕竟每一级的考试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大量行政资源。
再说了,殿试在武则天之前,根本没有;武则天至赵匡胤之间这段时间,非常随意,皇帝们想搞就搞,不想搞就不搞,这都没影响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
另外,若从皇帝的工作量上讲,恐怕也没有哪个皇帝真心想惹这个麻烦,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所以说,殿试的确有“多此一举”之嫌。但为什么从宋到明,从明到清,皇帝们越来越喜欢殿试呢?
主要原因要从武则天、赵匡胤身上找。武则天当初创立殿试,是为了削弱李唐势力而加强皇权,赵匡胤将殿试制度化,是为了防止高官行私舞弊,拉帮结派,依然是为了加强皇权。
宋朝文学家岳珂在他的作品《桯史•天子门生》中,用“天子门生”一词,将殿试的目的表达得淋漓尽致。
所谓“天子门生”,其真实涵义是指,如果没有殿试,那些上榜的进士们便是主考官的门生,今后会听主考官的话,忠于主考官;
如果有殿试,那些上榜的进士们便是皇帝的门生,今后只会听皇帝的话,忠于皇帝。说白了,殿试就是皇帝在与高官和权臣们在争夺人才的主宰权,也即加强皇权。
既然殿试承载着这样的使命,有着这样的作用,那么,明清的皇帝们又怎会舍弃呢?
不管它有多麻烦,都要参与其中,这就像上战场必须穿铠甲,疫情期间出门戴口罩一样,它是必要的麻烦,是能确保自己安全的麻烦。
再说了,明清两朝是中国皇权加强至巅峰的时代,明朝的锦衣卫与东西厂,清朝的军机处,都说明了皇帝对大臣专权的全面防范,就跟铁桶似的,一丝缝隙都不留。
那么,既然在(Z-Z)上都大大加强了,在科举上能放松吗?
本文分享的在科举制度的发展史上首创殿试的创造者是哪位皇帝的全面方法讲解,希望起一个抛砖引玉能解决您生活中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