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唐朝安禄山之乱历史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叛乱的事件

作者:大东 更新:2024-03-12 05:10:37 来源:领啦网
导读:唐朝安禄山之乱历史背景,一篇经验小知识,为您介绍唐朝中期安禄山叛乱的事件和唐朝安禄山之乱历史背景方面的经验,一起跟随小编看看具体内容吧! 开元年间,唐玄宗皇帝李隆基励精图治,

唐朝安禄山之乱历史背景

一篇经验小知识,为您介绍唐朝中期安禄山叛乱的事件和唐朝安禄山之乱历史背景方面的经验,一起跟随小编看看具体内容吧!

开元年间,唐玄宗皇帝李隆基励精图治,推行各种积极的政策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富国安邦,振兴唐朝,取得了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

然而到了天宝年间,启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听信谗言,朝廷政务多有失控。

对地方官员执政行为有所失察,中央集权稍有减弱,军事、政务、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力度过大,朝纲松紧力度失衡。

造成安禄山等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贪污腐败,结党营私,营造个人地方势力,野心家暗中使劲儿与朝廷离心离德,唐朝天下乌云笼罩,风雨欲来,社会危机漫步行走。

把话题拉回来说安禄山,先从安禄山的基本情况和发迹说起。

安禄山这个人原本姓康,跟祖姓的名字叫康轧荦山(zhá luò shān),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氏。

他的爸爸早年就去世了,妈妈阿史德氏,以跳舞迎神、祈祷占卜为业,民间俗称女巫。

其父去世后,母亲带他改嫁,继父是突厥番官,姓安名延偃。康轧荦山从而改名改姓,叫安禄山。

唐朝安禄山之乱历史背景

安禄山画像

安禄山既善于处理各种纠纷,又敢于同当地的恶少争斗,以勇敢善斗在幽州闻名遐迩,远近皆知。后来在幽州从军,在节度使张守珪帐下效力。

由于他为人阴险狡诈,善于揣摩人心,处事阳奉阴违,特会溜须拍马。所以很受张守珪的器重,收其为义子。因此,他也不断得到提升。

736年(开元24年)3月,安禄山官职升到左骁卫将军,然而在军事上产生重大失误,犯了死罪。

张守珪爱惜他是个人才,想饶他不死,于是就写了一纸呈文,派人将安禄山押往首都长安,交朝廷处置。当时担任右丞相的张九龄看了呈文后,认为军中纪律第一,应该处安禄山于死罪。

当玄宗皇帝李隆基看到呈文时,拿起御笔写下御旨,安禄山无罪,是可用之才。安禄山得到玄宗皇帝的赦免。

唐朝安禄山之乱历史背景

唐玄宗皇帝李隆基

安禄山回到幽州军营,通过阿谀奉承,私下巴结,贿赂打点上下官员,编织人脉,疏通关系。周围左右,上下官员,朝廷内外都是对他一片赞扬之声。

742年(天宝元年),安禄山又一次被提升,朝廷任命他担任平卢节度使。过了两年,安禄山又兼任了范阳(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节度使。

747年(天宝6年),安禄山入朝拜见玄宗,他极尽谄媚之能事,对唐玄宗皇帝极为尊重,却对太子不加理会,甚至宣称“愚臣只知有陛下,不知有皇太子,真是罪该万死”

唐玄宗没有看透安禄山的奸诈之心,反而对他满口称赞,说安禄山是一位诚朴可爱的官员,对他的忠心感到十分满意。

748年(天宝7年)元月,唐玄宗赏赐安禄山免死证书铁券勋章。

750年(天宝9年)5月,唐玄宗又赐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今山西太原)节度使。

安禄山在官场上一路绿灯,节节升高,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分地区,管理军队已经超过十九万人,占唐朝军队数量的五分之二左右。

安禄山开始秘密将亲信提拔成将领管理军队,又挑选了8000名降兵勇士,组建一支精兵部队,由自己直接指挥。大量囤积粮草,购置武器装备,做好了领兵叛乱的一切准备工作。

唐朝安禄山之乱历史背景

叛军图片

753年(天宝12年),权相李林甫病死,杨国忠接任宰相。新宰相三番五次向唐玄宗皇帝李隆基奏本安禄山,说这个家伙一定有谋反企图。

754年(天宝13年),安禄山前往长安谒见皇帝,跪在玄宗面前哭着说:“臣是蕃人,一个大字不识,陛下提拔臣于行伍之间,臣感念陛下深恩,杨国忠欲杀臣也。”

唐玄宗被他虚心假意的表演再次蒙骗,不但没有治罪他,反而提升其为尚书左仆射,将他的两个儿子也封了官,作为对安禄山的安慰之表示。

755(天宝14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领兵叛乱,以“奉命讨伐杨国忠”为名,带领十五万叛军从范阳南下,直扑洛阳和长安两地之间的城市。

当时中原地区已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更没有力量抵抗叛军。

地方官吏闻听叛军打过来了,不是弃城逃跑,就是打开城门欢迎叛军进城,叛军好似入无人之地,长驱直入,一路南下,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几乎被叛军所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