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石敬瑭是个好皇帝吗
石敬瑭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编为大家解答历史人物石敬瑭是个好皇帝吗和石敬瑭是一个怎样的人方面的介绍,接下来分享详细内容。
史书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给人扣帽子泼脏水,所谓污名化。
比如一提到北宋,宋朝粉丝就哀嚎,不是宋兵太怂,只怪石敬瑭卖国,要不是他割让燕云十六州,失去北方屏障,宋朝咋会给(W-Z)欺负成那样?
但事实真如此吗?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首先,契丹并不是(W-Z),他们是正经炎黄子孙。《辽史·太祖本纪》: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奇首,契丹先祖)。
炎帝神农氏长相有点怪
有人说,契丹血脉源于某某,炎帝之后只是自诩,经过DNA检测,他们是那啥啥后代。好,咱不扯血源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咱论实证,摆事实讲道理。
不管是不是炎帝后裔,但契丹辽国素以炎黄子孙自居,阿保机特崇拜刘邦,不仅辽国(Z-Z)文化体制,与中原无异,辽国大姓也以刘萧二姓为主。
为啥辽国太后总姓萧呢,嗯嗯,就是因此而起。
朱温建立后梁称帝时,本来这跟契丹八竿子打不着,朱温地盘在河南山东,契丹最靠南也是云中(山西大同),中间还隔着一个晋王李克用。
契丹跟李克用交情一向不错,李克用当年在契丹部落避过难,但耶律阿保机仍然主动派使者跑到汴京,“以良马、貂裘、朝霞锦聘梁,奉表称臣,以求封册。”
如果不明白阿保机的动机,接着往下看。到了宋朝,契丹与北宋公文来往,互以南北朝相称,都自认中国皇朝,也承认对方的正统地位。这意思就是,契丹从没把自己当外人,北宋也没这样想。
顺带说一下,中国的英文“china”,跟瓷器没关系。瓷器叫china,那都是晚清时候的事了,早在公元六世纪,人家就知道东亚有个大国,他们称为契丹,China很可能是契丹变音。
中原文化最早传入西亚的是炼丹术,没办法,大家都想成仙,不分肤色,不分信仰。随着炼丹传入了火药和烟花,烟花又叫契丹花,甚至现在阿拉伯还有部分地区这么叫。
所以阿拉伯和欧洲人称古代中国为契丹,真不是人家没文化,日本人也这么叫。契丹汉人本一体,契丹政权也是华夏文化一份子。
说完了契丹,再来说石敬瑭,契丹不是(W-Z),可石敬瑭却是不折不扣的(W-Z)。
石敬瑭是李克用部下,也是他的同族,沙陀人。
沙陀出自突厥,原本是西突厥处月部,也叫朱邪部,因为住在一个叫沙陀的沙漠得名。肤色外貌与中华殊异,所以石敬瑭是个地地道道外国人。
一个外国人喊中国人爸爸,你们非说他出卖中华民族,这还讲不讲理了?
第二,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一张空头支票。
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几个儿子争位,杀来杀去,最后养子李从珂当了皇帝。石敬瑭是李嗣源女婿,一个女婿半个儿,说起来比李从珂还要更亲几分。
李嗣源手下大将,以李从珂和石敬瑭为首,两人战功差不多,声望也差不多。
李从珂杀了李从厚抢来了皇帝,所以非常忌惮石敬瑭这个女婿,按他的逻辑,既然我能抢,这个老女婿也保不齐。
所以石敬瑭造反,完全是被迫自保,不反脑袋就没了,他造反的时候,只有太原一个孤城,还被李从珂大军围的水泄不通,他是走投无路,狗急跳墙才去找契丹求助。
燕云十六州在哪?那是李从珂地盘,压根跟老石没关系,他狗命都朝不保夕,哪来的燕云十六州。所以他给契丹主耶律德光,开的是一张空头支票。
这相当于说,身无分文的你,找到ma云说,你把ma化腾搞死,他的家产我分你十分之一,ma云要是正眼瞧你一下,就算我输了。
契丹人也没那么傻,老子出人出力,帮你灭了后唐,扶你做皇帝,老子只拿那么一小块地,老子虽然没读过数学,但这笔账还是算得清的。
耶律德光开始压根不理,但架不住石敬瑭得力幕僚桑维翰苦苦哀求, “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
与其说耶律德光被石敬瑭开出的条件打动,还不如说他被桑维翰打动,连欧阳修都看明白了,他在新五代史里写道:“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
对(W-Z)俯首称臣,很多人干过,比如李唐。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往者国家草创,(T-S-H)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这说的是李唐起兵前四年里,连续向突厥三个可汗称臣纳贡的往事。别看李世民把黑锅全推到了李渊身上,其实根本出自他的主意,因为策划人是刘文静,他的铁杆心腹。
不仅称臣,还求过援兵。安史之乱时,唐肃宗李享向回纥求救,开出了“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的条件。
攻克洛阳后,回纥兵大肆抢劫,掠夺财物远远超过了事先约定,乃至不得不“父老请率罗锦万匹”贿赂回纥将领,情况才有所缓解。
相比较之下,在帮石敬瑭打败李从珂的过程中,契丹人算得上言而有信,做到了秋毫无犯,不掠夺,不骚扰民众。一样是攻占洛阳,契丹兵老老实实住在天宫寺,“城中肃然,无敢犯令”。
但别以为契丹人天生乐于助人,他们之所以这么规矩,全要归功于石敬瑭。
第三,石敬瑭是个好皇帝。
喊耶律德光爸爸,先不说民族问题,这事谁获利,谁吃亏?耶律德光当然占便宜,除他之外是谁?后晋老百姓。
石敬瑭也不是没有选择,大将刘知远就认为,称臣足矣,喊爸爸太过分,堂堂一国之君喊别人爸爸,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但丢的是谁的人?石敬瑭自己,换来了什么呢?契丹人很开心,于是索要代价很少。
《资治通鉴·后晋纪二》:帝事契丹甚谨,奉表称臣,谓契丹主为“父皇帝”;每契丹使至,帝于别殿拜受诏敕。
岁输金帛三十万之外,吉凶庆吊,岁时赠遗,玩好珍异,相继于道。乃至应天太后、元帅太子、伟王、南、北二王、韩延徽、赵延寿等诸大臣皆有赂遗。小不如意,辄来责让,帝常卑辞谢之。
晋使者至契丹,契丹骄倨,多不逊语。使者还,以闻,朝野咸以为耻,而帝事之曾无倦意,以是终帝之世,与契丹无隙。
然所输金帛不过数县租赋,往往托以民困,不能满数。其后契丹主屡止帝上表称臣,但令为书称“儿皇帝”,如家人礼。
三十(W-S)币看起来很多,但却是“所输金帛不过数县租赋,往往托以民困,不能满数”。只值数县赋税,还总找各种借口拖延减免。
但耶律德光一点也不计较,因为石敬瑭谦恭到了极致,卑躬屈膝,一点毛病挑不出,甚至耶律德光都不好意思了,不让石敬瑭上表称臣,只让他用儿皇帝这个称呼。
喊爸爸的好处就是,他真把你当自家人了,既然是儿子,还有必要下狠手吗?
什么父皇儿皇,一个称呼而已,喊一万次也变不成亲爹,言语受辱和实惠哪个重要,石敬瑭门清儿。所以他不仅情商很高,更是个好皇帝,他用自己一人受辱,换来整个后晋百姓受益。
后晋建立后,经过休养生息,恢复了一定国力。
内部开始讨论儿皇帝这个外交政策,大将安重荣建议废除协议,与契丹开战。桑维翰力称不可,“臣愿陛下训农习战,养兵息农。俟国无内忧,民有余力,然后观衅而动,则动必有成矣。”
所以桑维翰和石敬瑭目的很明显,就是牺牲个人换来和平,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他们也的确做到了,“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数年间,中国稍安。”
唯一不如愿的是,石敬瑭没活太久。称帝六年后,石敬瑭病死,享年51岁,他当了六年皇帝,中原百姓也获得了难得六年喘息。
养子石重贵继位后,全盘推翻了韬光养晦,与契丹撕破脸断交,两年后,契丹军攻入后晋京城,石重贵被掳往契丹,十五年后病死在建州。
后晋灭亡后,刘知远趁机称帝,当年他耻笑石敬瑭,结果临到了自己,一样扑上去叫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