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灭蜀国时谁是国君 刘禅投降后司马昭为什么放弃杀他(3)
魏国灭蜀国时谁是国君
另一种说法是,刘禅是一个非常为部下、百姓着想的明君,他打开城门投降是因为要在蜀国大势已去的既定事实中减少人员伤亡,保护成都百姓和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部下的性命,减少无谓的牺牲。
因此,刘禅选择让自己背负亡国的骂名,还所有人活命的希望。支撑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刘禅这个人充满智慧且十分大度。
进而,解释刘禅为什么能通过不动神色地说出“乐不思蜀”的话且写下“中山寨”三个字,获得司马昭的信任,不仅保全了性命,还保全了所有忠心于蜀国前国君的人的性命。
那么,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蜀国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国君刘禅
刘禅出生于公元207年。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汉昭烈帝刘备。
由于生在乱世,刘禅在很年幼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曾经有一个赵云单骑救主的典故,就是描述刘备手下名将赵云在敌人手中救出刘禅的故事。
而在那一次的危机中,赵云只救出了刘禅,刘禅的母亲则不幸殒命。自幼丧母,让刘禅知道了(Z-Z)的残酷。
后来,因为刘禅是刘备的长子,刘备希望在自己死后将蜀国国君的位置留给刘禅。于是,刘备对刘禅的教育十分用心。
一方面,刘备在自立为王的同时立刘禅为太子,赋予刘禅储君的身份。当时,刘禅只有12岁。
另一方面,刘备为刘禅挑选了许多能够在刘备死后辅佐他的能人义士。如,刘备安排刘禅拜诸葛亮为义父,拜伊籍为师傅。
诸葛亮是古代智者的代表,传说诸葛亮博古通今,得到诸葛亮辅佐之人可得到天下。伊籍是一名足智多谋且礼数周全的能臣,曾和诸葛亮一起编制了蜀国的专属法典——《蜀科》。
在各方面资源都向刘禅倾斜的情况下,即使资质再平庸的少年也能学有所成、见多识广。
因此,历史上从小被当作未来国君栽培的刘禅,很难成长为后人口口相传的“扶不起的阿斗”。
四、小结
书写历史的都是胜利之人。因为司马昭的魏国政权胜利了,所以刘禅被后人描述为了一个十分愚钝、负面的形象。
事实上刘禅是否是一个窝囊的人已无从考证。但值得后人肯定的是,如果刘禅当初没有主动打开城门,向敌军低头,因(Z-Z)伤亡的人数将会倍增,那些亡魂的悲哀又能由谁来记叙呢?
以上是领啦网关于刘禅投降后司马昭为什么放弃杀他跟魏国灭蜀国时谁是国君的详细讲解,希望本文能给你带来生活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