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武侯是谁 诸葛武侯一生吝啬开赦的原因
诸葛武侯是谁
一篇关于诸葛武侯一生吝啬开赦的原因和诸葛武侯是谁方面的经验,一起来看看吧!
揭秘!诸葛武侯生平为何要吝啬开赦?
诸葛武侯即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Z-Z)家、军事家,也是蜀汉的丞相。
先主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后,诸葛亮即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位,更是依仗诸葛亮主持(Z-Z)、军事等全国大小事宜,诸葛亮不忘先主知遇之恩,为政期间励精图治,誓要恢复中原、兴复汉室。
仔细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不难发现,他在处理国家军政事宜时,一直吝啬开赦。
那么诸葛武侯吝啬开赦是因为他不懂施舍恩惠?还是说不愿开赦的背后另有深意呢?今天,我们就仔细分析分析武侯此举到底有何考量。
其实,在诸葛亮主政期间,就有人批评过诸葛亮吝于宽赦他人的罪行。
那么诸葛亮是如何面对他人的批评呢?诸葛亮回答说: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
“治理人世应该凭借仁德之心,而不应凭借细小随意施舍的恩惠。
所以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吴汉(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在治国时就不认为无故赦罪是好事。
先帝也曾说过:我曾和陈元方(名纪,东汉颍川人)、郑康成(名玄,东汉大儒)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以洞悉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谈及赦罪也是治国之道;
又比如刘景升父子(刘表、刘琮。献帝时刘表任荆州刺史,刘表死后,刘琮投降曹操)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
从诸葛亮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认为赦罪对于治理国家没有任何好处,一个贤君名相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做到赏罚分明,不徇私利。
就拿我们熟知的挥泪斩马谡为例,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任命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
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一旦街亭有失,我军必败。”并且指示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然而,马谡到达街亭后,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将大军部署在山上,副将王平虽然极力谏言将军队部署山上的危害。
然而马谡固执己见,认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军必胜”。王平虽然再三进谏,但马谡却不以为然。
最后,曹魏名将张郃进军街亭,采用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大军围困、纵火烧山的策略大败蜀军,街亭就此失守,导致诸葛亮最终被迫退军汉中,北伐失败。
即便诸葛亮十分欣赏马谡的才干,也把马谡当作接班人来培养,但是为了严肃军纪,也为了赏罚必信,诸葛亮还是强忍悲痛,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
并把力主良谋、英勇善战的副将王平加以褒奖,擢升为讨寇将军。
本以为街亭之战的总结赏罚就此可以画上句号,但是更令人惊叹的是,诸葛亮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由一品丞相降为三品右将军。
赏罚如此分明有原则,不禁让后人赞叹不已啊。
由此看来,诸葛亮生平之所以吝啬开赦,就是因为其赏罚必信的为政品质和一心为国的无私情怀。这种高尚的精神和品格无论历经多久,都值得我们后人赞颂和学习。
遗憾的是,后来费祎主政蜀汉,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蜀汉的国势也就此削弱不振。
本文分享的诸葛武侯一生吝啬开赦的原因跟诸葛武侯是谁的详细讲解,仅供大家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