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印度种姓制度的五个等级 和清代的民分四等一样吗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05:04:22 来源:领啦网
导读:印度种姓制度的五个等级,本文为你介绍和清代的民分四等一样吗和印度种姓制度的五个等级的相关话题,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印度种姓制度,与清代的民分四等有何本质区别? 最近有朋友

印度种姓制度的五个等级

本文为你介绍和清代的民分四等一样吗和印度种姓制度的五个等级的相关话题,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印度种姓制度,与清代的民分四等有何本质区别?

最近有朋友问我,印度的种姓制度与清代士、农、工、商民分四等是不是一个概念?这个问题说来复杂,应该说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区别也不是没有。

印度种姓制度的五个等级

先来说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人口众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徒,其中又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这些不同等级的集团用印地语称为“贾蒂”,西方国家称“卡斯特”,我们通常译为“种姓”。

印度教的种姓,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泛指僧侣集团,地位最尊,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

刹帝利即武士集团,为第二等级,从事国家行政与打仗;

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等级,经营商业与贸易;

普陀罗为第四等级,从事农业以及各种体力劳动等。

这四种姓等级只是大概的划分,实际上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种姓制度又衍生出许多副种姓。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副种姓在全国有几千种之多,且每个种姓之间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规和风俗习惯。

此外四等种姓之外,还有一类人被排除在种姓之外,他们被称为“贱民”,印度的叫法为“哈里真”。这些人地位卑贱,最受歧视,主要从事的是一些人们最不愿的工作,诸如打扫厕所,处理动物尸体等。

印度种姓制度的五个等级

种姓制度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历史,各王朝统治者历来对种姓制度大肆鼓吹,为此还编造神话,说婆罗门是从梵天的口里出生的;

刹帝利是从他的双臂出生的;吠舍是从他的两腿出生的;普陀罗是从他的两脚出生的。由于出生的部位不同,所以地位有别尊卑有序。

种姓制度是世袭的,代代相传不能更改。尽管印度独立以后,规定不允许种姓歧视,但是由于几千年来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种姓歧视时至今日仍未消除,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情况仍十分严重。

再来说清代的四民

清代沿袭明制,将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等,每个阶层都有相应的(Z-Z)地位。士是指官僚或取得功名的阶层,他们属于统治阶层,是和会的精英分子,享有入仕当官、免除赋税徭役等待遇。

印度种姓制度的五个等级

农、工占人口最多也是国家的根本,除了不能做官即不能免除赋税外,他们享有绝对的人身自由和法律赋予的一切待遇;商人地位最低,法律层面出台了很多的限制,比如他们不能穿着绫罗绸缎等等。

不过清代的四民不是世袭的,他们可以通过科举成为士这个阶层,而且实践证明,清代很多农、工、商阶层都是通过科举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从被统治阶层转为统治阶层。

当然清代四民以外还有贱民,他们的身份是世袭的,既不能通过科举来改变身份,也不能与四民通婚,同样也从事最低贱的工作。仅以贱民而言,与印度的情况基本是一致的。

清代虽然民分四等,但这等级制度不像印度那么森严,尤其是农、工、商这三个阶层,在日常交往和生活中基本没有多大的体现,他们之间总体是平等的。这一点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有着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