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学道理 这句经典蕴含的哲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学道理
全面的为您讲解这句经典蕴含的哲理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学道理的生活小知识,接下来本站小编为大家介绍。
古代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善良的人为何一生穷苦?
在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曾提出善恶论,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寓意着自己产生的因,将会得到相应的果。
然而实际生活中,善良的人却不一定迎来好的结果,甚至还有可能因为善良而吃亏,最终得到一句“吃亏是福”。
究其根本,还是人们没有真正理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搞混了善良的界限,犯下误解的过错,那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怎么样的善良才是对的呢?
行善与伪善
众所周知,古代因为社会的落后,思想的腐朽,对于神明十分虔诚,在古代人的心里,一个人无论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会被神仙看在眼里的,老话“人在做,天在看”,便表达了古代对神明的信仰。
正是因为相信神明的存在,所以古代人也非常愿意帮助他人,因为他们坚信只要自己做了善事,就会得到应得的回报。
但实际生活中,做善良的事却并不一定会得到好处,比如日常中好心扶老人却被讹诈,救助小动物却被说是伪善等,善良被恶意回报的事情实在太多,人的内心难免会产生不平。
长此以往,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产生了质疑,究竟怎样的善良,才能结出好的因果呢?
事实上,人们都搞错了一件事,那就是行善和伪善,实际是不同的。
对于古代人来说,所谓的行善不是你为了回报而刻意的帮助他人,而是在困难的时候,不经意帮助他人,比如饥荒时的僧人施粥,便是真正的行善,而心理学上常说的讨好型人格,便是伪善的代表。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又为什么说它是伪善呢?
所谓讨好型人格,便是在无意识中迎合他人,不懂得拒绝,总认为自己的顺从是一种善良,然而实际上只是可怜了自己,这种善良也只是便宜了他人的善良,是一种蒙蔽自己的伪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朋友因为家里出了事,找你借钱,因为同情,你给了他钱,但之后他却赖着这笔钱不还,说这是你主动帮助他的钱,是一种捐赠,不需要还。
而你因为两人是朋友,不愿意拒绝他,便默认这笔钱是善良的帮助。
没想到的是,朋友之后一直以关系为借口,时常让你请客等等,而你因为心软,处处顺从他,实际上,这便是过分的心善,也是一种伪善,这一切,只是一种无形的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