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孙权和谁的(Z-Z) 夷陵之战前孙权求和了吗
夷陵之战是孙权和谁的战争
生活小知识篇,关于夷陵之战前孙权求和了吗和夷陵之战是孙权和谁的(Z-Z)的内容,接下来分享详细内容。
刚袭杀关羽之初,孙权还是很嚣张的。
北面,孙权一度重新进驻了曹丕放弃的襄阳;西面,孙权把刘璋搬了出来,表为益州牧,进入秭归,做出一副觊觎益州的姿态。
不过,当刘备真的要东征时,原本嚣张的孙权却急忙求和!
刘备的反应也十分奇怪。
一方面,刘备言辞拒绝了孙权、诸葛瑾求和的请求,另一方面,又在攻占秭归后延迟了5个月才发兵西进。
这是怎么回事呢?
突然硬不起来的孙权
在决心和刘备翻脸前,孙权采纳了吕蒙的规划。
吕蒙认为:袭杀关羽后,孙皎驻扎南郡,以为中心;吕蒙自率军驻襄阳,雄视北方;潘璋驻白帝,堵塞刘备;蒋钦率水军游弋江面,为机动部队。如此,孙权集团可以牢牢控制荆州!
这个规划十分嚣张。他不但袭取南郡,还要把属于曹操的襄阳,属于刘备的白帝通通拿下,一副志在全取荆州,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因此,袭取南郡之初,孙权集团十分嚣张。
西面,借着袭杀关羽的机会,陆逊攻取了夷陵、秭归,控制了大部分三峡地区,并把被安置在公安的刘璋搬了出来,任命为益州牧,一副要取益州的样子。
北面,曹丕放弃襄阳后,孙权派人一度控制了襄阳。
然而,转瞬之间,孙权就倒霉了。
220年,一年之间,吕蒙规划中最重要的将领,吕蒙、孙皎、蒋钦全部去世(疑似与流行病有关),只剩下一个潘璋。
如此,东吴突然陷入缺乏将才的窘境。
一方面,群龙无首。从后来陆逊担任大都督之初众将不服来看,当时的东吴没有能够服众的统帅。
另一方面,名将缺失。早先在赤壁之战,几次濡须之战中的主角将领,甘宁、凌统等人,也都在前后不久去世,新一代将领孙桓、李异、朱然等人当时还没有证明自己。
因此,夷陵之战开战之初,孙权对击败刘备缺乏足够信心,提出议和。
不过,其议和条件可谓毫无诚意!
毫无让步之意的议和条件
221年秋七月,刘备开始东征。
孙权派人求和,并让诸葛瑾也写信劝和。
孙权的求和条件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诸葛瑾的信件来看,孙权的求和条件可谓毫无让步之愿。
诸葛瑾的信件表示:刘备您好好想想,关羽的仇打还是大汉的仇大?荆州大还是天下大?您应该暂时放下关羽之仇,荆州之恨,先一起打曹魏呀!
意思很明确,也有些“无耻”:荆州我夺了就夺了,关羽我杀了就杀了。您不应该老实盯着荆州、关羽,要胸怀天下呀!
荆州的土地一寸不给,关羽的仇也不会给任何说法,反正就是到此为止,不要打了!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孙权、诸葛瑾相信:吴蜀大举交兵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只有他曹魏最高兴!刘备你也是一世英雄,这点道理你不该不懂!只要冷静下来,就不会不顾一切的东征了!
孙权、诸葛瑾的想法,与当时的主流看法不谋而合。
夷陵之战前,主流意见就是认为:吴蜀之间打不起来。
在夷陵之战爆发前一个月,221年六月,曹丕曾招集群臣,讨论吴蜀是否会开战。
满朝文武,只有刘晔一个人认为刘备一定会东征,其他人都认为蜀国小国,关羽死后连自保都难,哪里还敢东征?
而在蜀汉内部,赵云公开反对东征,认为国贼是曹魏,应先讨伐曹魏,而诸葛亮虽没有执着地公开表态,但也持保留意见(后来认为法正若在,必能劝阻刘备东征)。
可见,当时的主流意见认为吴蜀真打不符合各自利益,不太可能真的打起来。
孙权、诸葛瑾认为,主动求和,算是主动给盛怒之下的刘备一个台阶下,或许就可以到此为止。
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这样的鬼话,刘备已经信过一次了。
不想被“吃定”的刘备
然而,刘备却需要做出改变了。
尽一切可能维系孙刘联合,全力先打曹操(曹魏),刘备又不是没尝试过。
215年,孙权已经突然袭击了南三郡。当时刘备就回军公安,双方险些大打出手。
只是因为曹操的威胁,刘备与孙权以湘江为界,盟约而退。
可是,巨大的让步,并没有换来联盟的巩固。
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吕蒙又在后面捅出了刀子。
现在,刘备要东征,孙权又要讲和。
看起来,东吴是“吃定”了刘备呀!你的大敌是曹魏,所以不可能和我彻底翻脸。而只要你不敢和我彻底翻脸,我就可以看准时机“吃定”你!
试问:如果刘备这次又准和了,下次刘备进攻曹魏,孙权又会在后面耍什么把戏呢?
刘备不想被“吃定”,他试图做出改变。
曹操去世时,刘备试图以吊丧为名,与曹魏修好,以专心对付东吴。
只是因为曹丕称帝,刘备实在不可能与曹魏和解,因此才作罢。
尽管与曹魏和解的计划无法实施,但这释放出一个信号:刘备不是非要先讨伐“国贼”!因为他讨伐“国贼”,孙权在后方袭击他!可一可二不可再三!
刘备,不想再被“吃定”了。
东征,夺回南郡等地,已经不是是否能继续执行《隆中对》荆、益两路进攻的问题,而是能否北伐的问题!
刘备,至少要让东吴付出代价,并夺回南郡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