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 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2)
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
有的史书说李自成率军40万,号称百万,有的说率军10万,也有说率军6万,前后差异极大。
其实,这也不是有人信口开河,而是统计口径的问题。
李自成的军队分为两部分:中央直属部队(五大营)及地方部队。
地方部队不提了,主要担任守备任务。
中央直属部队,编制是清晰的。共五大营,除标营(中权亲军)下辖五营外,其余四大营各辖左右二营。每小营下有一百队。骑兵每队50人,步兵每队100-150人。
因此,李自成的机动部队在6、7万左右。
不过,“每一精兵,则畜司牧、司柴、司庖、司器械,不下二十人”。
负责后勤的人数,是精兵的20倍!
所以,李自成军的规模大约是“众实五六万,且百万人”,作战部队只有6万,但加到一起有百万人!
因此,各类史书记载的李自成兵力差异极大。
但是,综合起来看,从陕西带到北京来的作战部队兵力只有6、7万人,其余为沿途收编的响应民众和收降的旧明军队(如唐通军2万)。
换而言之,李自成的骨干部队并不比吴三桂多多少,只是总兵力的规模占据绝对优势。
因此,吴三桂最大的问题不是兵力问题,而是粮食问题!50万众迁到山海关吃什么?
对此,宋献策曾提出:大王去,大王不利;三桂来,三桂不利。反对大举用兵。
应该说,宋献策的看法看出了吴三桂的优劣势,但依然漏估了吴三桂降清的可能性!
或许由于优势不明显,刘宗敏等大将拒绝挂帅讨伐,正在准备登基仪式的李自成只得“百忙之中”亲征。
综合各类史书的情况看,参与进攻山海关的李自成军数字大约为12万人。
至于为什么说李自成军军为12万,我们结合下面的作战来看。
山海关:三方博弈
李自成的先锋4万精兵先抵达,吴三桂想趁李自成大军未集,先吃掉先锋。
但农民军精锐也不是吃素的,双方互有胜负。(《明季北略.吴三桂请兵始末》)
随即,李自成亲率的6万人抵达战场。(《国榷》)
吴三桂先“吃掉一部分”的计划破产,且精锐久战疲惫,遂施展缓兵之计。
一方面,吴三桂找到当地绅士,组成欢迎团,前去代表山海关百姓欢迎闯王。要争取人心,闯王肯定要接待的,磨一磨时间。
另一方面,吴三桂将精锐悄悄撤入城内休整,换上羸兵,多树旗帜,争取时间。
李自成识破其计,破吴三桂外营,斩杀吴三桂所留的羸兵,继续进攻。
旋即,李自成派本就在附近的明降将唐通率2万人驻一片石,切断吴三桂后路,又发大军进攻山海关。(先锋4万+本部6万+唐通2万,李自成军应为12万左右)
随即,李自成军攻破西北角,直抵西罗城,吴三桂形势危急。
此时,清军抵进,击败了唐通,解了吴三桂的后顾之忧,但仍没有入关。
吴三桂亲自出关拜见多尔衮,求援。
多尔衮相信三桂后,令三珪先回,令清军从南门关、北水关、关中门三路入关。
入关清军的兵力不多,只有5-7万左右。(一说为“入西水关、东水关的各万人,驻欢喜岭的3万人;一说为入西水关、东水关者各2万,多尔衮驻欢喜岭3万)
次日,双方列阵对战。
吴三桂能出来列阵而战的,显然只有4万精兵,多尔衮部为5-7万,一共9-11万,略少于农民军。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吴三桂先与李自成战,李自成占尽优势,吴三桂渐渐支持不住。
旋即,多尔衮趁机发动进攻,农民军大败!
三方博弈,农民军惨败!
总的来说,单纯以军力而言,当时的吴三桂无论军队素质还是规模,都是极为可观的。
只不过,由于只有山海关一隅之地,军队难以长期独立生存,必须寻找依靠。
吴三桂原本倾向于投靠李自成,如果李自成能够稍微靠谱一点,收服吴三桂,其形势都会好很多很多!
然而,李自成集团实在太不靠谱!非要在招降的时刻去骚扰别人家人,迫使三桂反目!
崇祯、李自成,哪怕当时关内有一个靠谱的统治者,顺治又哪里有机会入主中原呢?
以上就是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以及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的全面方法讲解,希望起一个抛砖引玉能解决您生活中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