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 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
关于这些你知道吗?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和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方面的经验,接下来带大家一起了解。
1644年三月初五,驻扎在宁远的吴三桂接到圣旨。
崇祯封他为平西伯,令他放弃宁远,火速入京。
当吴三桂放弃宁远,开始南进时,或许他还没有意识到:他接下来的这段旅程,对中国的历史有着何等重要的影响。
吴三桂的基本军力
在宁远时,吴三桂的基本军力是:精兵4万,辽民7、8万,“皆耐搏战”。其中,彝丁突骑数千非常强悍,“敌望之辄遁”。(《明季北略.吴三桂请兵始末》)
这只军队的构成很有边地特色。
数千彝丁突骑是吴三桂最为精锐的力量。
彝丁突骑是否就是关宁铁骑尚无定论(目前各类文章对此多以猜测为主,且都没有切实证据),但能够让强悍的八旗“望之辄遁”,足见其战力为天下数一数二。
以彝丁突骑为主要骑兵力量,吴三桂拥有4万常备部队,步骑结合。
此外,还有8万预备役,也就是辽民。他们从事生产,但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或在紧急时刻(如守城)参战,或及时入替折损的常备军兵源。
从精锐骑兵到常备军再到预备役,吴三桂的军队规模虽不大,但却是一个足以自成一派的武装系统。
吴三桂,已经成为大明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
无奈的缓慢行军
然而,吴三桂行军的速度却快不起来。
当年,袁崇焕率数千骑兵,很快就回援北京,但如今的吴三桂却做不到。
因为:吴三桂接到了放弃宁远,撤至山海关的命令。
当时,宁远附近仍有50万民众。
明军在辽东奉行“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士兵大多为本地人,宁远的50万民众多为将士们的家人、乡里。
吴三桂如果不关照好这50万民众,将士们也不会答应。
要关照好这50万民众,吴三桂不但不可能自带步骑强行军,也不可能只带几千彝丁突骑离开!
以4万人护卫50万民众长途迁徙,没有机动力强大的骑兵掩护是不可想象的。
自松锦之战后,宁远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宁远到山海关之间的工事已经全部被毁!
宁远迁徙的民众在抵达山海关之前,将长时间暴露于野外,没有任何防护工事可以依赖!
这种情况与当年刘玄德携民渡江非常类似。
当年,刘备携民渡江,在曹操少许虎豹骑的冲击下几乎被团灭。
换而言之,如果吴三桂不留下足够骑兵掩护,一旦清军来追,不要说民众,就是步兵也可能被围困歼灭!
因此,吴三桂不能带领机动部队先行离开,只能掩护民众缓慢行进,每天只能走数十里。
吴三桂三月十九日抵达山海关后,马不停蹄,次日即率精锐往援。
依常理,这样的速度已经足够了,毕竟:城高池深的京城不可能被迅速攻破!
然而,李自成只2日多就破城了!
吴三桂抵达玉田(属今河北唐山)时,得知京师沦陷的消息,陷入窘迫境地。
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
前面啰啰嗦嗦说这么多,不是为了给吴三桂洗白,而是为了试着解析一个问题。
古代史书对兵力的记载多是出入极大。同一场战役,有的说有数十万大军,有的说不过两三万人。
是谁在信口开河呢?
其实,从吴三桂的例子就能看出其中缘故了。
以最宽松的统计口径看,你可以说吴三桂有五十万之众!
历史上,女子组织起来,给予敌人相当打击,改变战役走势(如朱棣的妻子带女兵守北平)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所以,将这50万统计入“兵力”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以不宽不严的统计口径看,你可以说吴三桂有十二万人,即:4万精兵+8万“皆耐搏战”的辽民(预备役)。
但是以严格口径来说,吴三桂只有4万精兵!而且,考虑到明末边军普遍存在的“吃空饷”问题,吴三桂的兵力还在4万之下!
口径不同,数字差异自然巨大,并不是有史家信口开河!
但是,此战,只有正规军的兵力才有意义。
原因很简单。
50万人一起驻到山海关,一天就能把粮食消灭干净!李自成打不需要打!
所以,后来实际参战的,只有正规“精兵”以及紧急募集的少许乡勇。
到达山海关后,吴三桂会和了原驻扎在山海关的总兵高第及其所统的万兵。
高弟的万人是守关雄兵,也是比较能打的精锐部队。
此后,李自成、刘宗敏损坏吴三桂家族利益,吴三桂只得与李自成决裂。
决裂时,吴三桂进行了募兵,“益募兵至七千人”,多募了7000人。
此外,在李自成来攻时,山海关还有募集的2万乡勇参战。
综合来看,山海关之战时,吴三桂的兵力为5万多的正规部队,加上2万乡勇。
李自成军的规模
李自成军的规模,各类史书记载也是差异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