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败的这样惨
南京保卫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今天分享:为什么败的这样惨和南京保卫战失败的根本原因的相关知识,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为了加强南京的防卫,国军已经准备了好几年,耗费了巨资。
1937年11月19日,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守卫南京时,希望坚守三个月至一年。
可是,不到一个月,12月13日,南京即沦陷,中国军民伤亡惨重。
南京保卫战,为何输得这么惨呢?
老蒋的算盘:一边抵抗,一边交涉。
淞沪会战后,对于南京弃守问题,国军高层曾进行过激烈讨论。
李宗仁、白崇禧、陈诚等名将皆认为:南京不宜坚守,唐生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蒋介石认为:一月以后,国际形势必大变,中国当可转危为安。
因此,蒋介石以主张抵抗的唐生智为卫戍司令,组织抵抗。
1932年“一二八事变”,国军即是“一边抵抗,一边交涉”,最后在国联的压力下,中日议和。
因此,蒋介石虽知道南京难守,但延续其“一边抵抗,一边交涉”思想,认为只要激励军队,坚守南京1月以上,国际形势将有利于中国,所以,定下了“守南京”的决策。
以当时的形势,在老蒋看来,南京可守三个月至一年,并非没有依据。
国军的原计划
南京,民国首都。为了保卫首都,自1932年12月开始,***即开始了防线建设。
1932年12月开始,国军开始沿长江修江阴、镇江、江宁等要塞。
1936年开始,国军又构筑了以苏福线、锡澄线为外卫线,以牛首山等外围山险为凭的外围线,以及以城垣为内廓,以雨花台、幕府山的等处为外廓的复廓线。
淞沪会战期间,老蒋又对首都附近各线阵地做了加强,令教导总队派兵知道赶筑工事。
所以,淞沪会战后,统帅部第三期作战计划是:京沪方向,以最小之兵力,利用即设攻势,节节抵抗,同时,抽调兵力,一部转入沪杭线,抵御太湖南岸进军之敌,一部增强南京防御力量。
计划称:在后续援军到达后,将以皖南广德为中心,与敌决战,在钱塘江附近歼灭日军。
所谓“歼灭日军”,应当是鼓舞士气的提法。利用工事,迟滞日军,为“国际形势大变”争取时间,应当是其主要目的。
在国军的计划中,南京保卫战,只是一场大范围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照这个计划,国军既可以做到为“国际形势大变”争取时间,又可以如李宗仁等人所建议的,在形势不利时“象征性抵抗”后退出。
混乱的组织,使计划迅速破产
国军精心修筑的防线基本是靠谱的。
部分进入工事的部队,在锡澄线、江阴等地组织的抵抗,都给日军带来了相当打击。
可是,总体上混乱的组织,使国军的计划迅速破产。
据罗卓英致蒋介石密电,“吴福线既设工事无图可按,无匙开门,无人指示”。
而且,从淞沪前线撤下来的部队,“各部队完全脱离掌握,士气沮丧”,无法进行有效协调、组织。
因此,尽管老蒋一再指示:“无论如何困难,必须确保现有阵地,及适时予敌以打击”,但是,兵败如山倒,国军迅速溃败。
其实,所谓士气沮丧,并非是国军兄弟怕死不敢战。
在混乱的指挥、调度下,国军无法形成有效组织,士气怎么能不沮丧呢?
10天之内,经营多年的两道国防线沦陷。11月30日,计划中原本要作为“决战中心”的广德失守!
此时,国军“决战钱塘江”的会战企图已经彻底破产,南京已经是“三面遇敌,一面临江”的孤城绝地!
背水一战?自绝后路?
11月26日,太湖南岸的吴兴失守,蒋介石悲呼:竟不分步骤,全线尽撤,绝无积虑,痛心曷极!
11月27日,蒋介石视察南京防御阵地,纠结地表示:南京不可守,然不可不守!
与矛盾的老蒋相比,卫戍司令唐生智的决心很大。
就在11月27日,老蒋纠结感叹的同一日,唐生智悲壮地表示,他能做到两点:1、本人及所属部队誓死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2、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大家!
接着,唐生智破釜沉舟:将下官到浦口两艘能运7、800人的轮渡撤到武汉,并令浦口守军禁止任何部队北渡!
唐生智放弃了“象征性抵抗后撤出”的想法,看起来是决心死守到底。
唐生智壮则壮矣,但是,却并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