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孙权晚年怎么那么昏庸 孙权后期为何昏庸暴躁因为糊涂吗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05:08:24 来源:领啦网
导读:孙权晚年怎么那么昏庸,对于许多女生来说孙权后期为何昏庸暴躁因为糊涂吗和孙权晚年怎么那么昏庸的相关介绍,一起跟随领啦网小编看看吧! 孙权以英明闻名。 他小小年纪即继承父兄之业,

孙权晚年怎么那么昏庸

对于许多女生来说孙权后期为何昏庸暴躁因为糊涂吗和孙权晚年怎么那么昏庸的相关介绍,一起跟随领啦网小编看看吧!

孙权以英明闻名。

他小小年纪即继承父兄之业,举贤任能以保江东,与曹操、刘备这样的枭雄一较长短,表现出卓越的军政才能。

可是,到了晚年,孙权也变得昏庸了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

渐渐昏庸

孙权的昏庸,大致是从称帝后开始的。

1、由“记功忘过”、“推心置腹”到猜忌杀戮。

早年的孙权,待手下的将领以推心置腹。

孙权晚年怎么那么昏庸

他“哭周泰之夷(当众指问伤痕),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待将领推心置腹。

早年的孙权,待人还有一个特点,“忘过记功”。

潘璋的服饰超过其身份、地位应有的标准,甚至将士兵中比较富裕的人杀死以掠夺其财,不遵法令,被有司揭发。

孙权爱惜潘璋,总是宽恕不问。陈寿对此叹服:“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

然而,称帝后,孙权很快变了。

他设立校事,重用吕壹等小人,以他们充当监视、纠察臣民之任。

吕壹丈着孙权的信任,迫害大臣,连丞相顾雍、驸马朱据这样的重臣也受其所诬。

最后,因为吕壹诬陷朱据贪污失实,孙权震惊“连朱据都要遭到这样的诬陷”,只好杀吕壹以谢众人。

然而,孙权对群臣的监视、猜忌依然不断加剧,到晚年时,东吴“谗说殄行”,孙权以此多有杀戮。朱据、吾粲、张纯、张休被杀,张温、顾谭等人被流放,孙权也留下了“果于杀戮”的评价。

2、继承人问题上处置失当,引发“两宫之争”。

继承人问题上,孙权的处置也十分昏庸。

孙权称帝时,即立孙登为皇太子,以其为继承人。

孙权晚年怎么那么昏庸

然而,孙登去世后,孙权却开始了“自残”式的表演。

一方面,他以孙和为太子,另一方面,又宠爱四子鲁王孙霸。

这样作的结果无异于自己分裂自己,东吴群臣,分别拥护太子和鲁王,分为两派,相互竞争,彼此攻击。

结果,孙权先废孙和,后杀孙霸,另立年幼的孙亮为太子。

这无疑是东吴一次致命的“自残”。

一方面,孙权明明活到了71岁,完全可以由成熟的继承人来接班,结果,由于立幼子为接班人,孙亮登基时才10岁,使东吴政权毫无必要地进入强势辅臣的时代···

另一方面,包括陆逊在内的东吴俊杰多在这场内斗中折损,许多人被杀戮、流放,原本人才鼎盛的东吴政权一时人才凋零···

孙权,如此英明之人,为何在晚年会做出如此莫名其妙的表演呢?

原因1:目光朝内

孙权早年,一直面临着曹操、曹丕的威胁。

曹操先是赤壁之战,后又四越巢湖,不过长江心不甘。

曹丕放着夷陵之战中元气大伤的蜀国不打,三次大举伐吴,也是非要和孙权过不去。

此时的东吴,外患是主要矛盾,孙权自然一心笼络将才,推心置腹、记功忘过了。

此后,发生的两件事情,使东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曹魏的战略调整。魏明帝即位后,采纳了“先文后武”的守势政策,暂时放弃对吴蜀大规模用兵,安心恢复国内的生产。

如此,东吴的外患大减。

其次,是东吴战略思想的确立。

石亭之战,东吴大破曹休。

朱桓提出:应趁此“万世一时”的机遇,大举北上,进取寿春,割占淮南,以制许昌、洛阳。

孙权认为有道理,询问陆逊的意见。

陆逊表示明确反对:计不可施。

由此,东吴放弃了大规模伐魏的企图,数次伐魏,也是以短促出击为主,目标锁定在合肥等几个有限目标上,“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魏国“先文后武”的守,不大举攻吴,吴国也是“限江自保”的守,不试图大举伐魏。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外部矛盾自然暂时就少了。

如此,东吴的主要矛盾,反倒是内部矛盾了。

从此,“推心置腹”、“记功忘过”的孙权,也就不会再存在了。

纠察、监视功臣大族,也就成了孙权的重点工作。

不是孙权“变坏”了,只是人家的工作重点变了。

原因2:必须解决的内部问题。

三国时期,虽然各国之间杀来杀去,热闹非凡,但其实威胁最大的,反倒是国内的大族。

曹魏很强,但后来也不是早早被世家大族的司马家把持了吗?

孙权面临的情况,比曹魏更为严峻。

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持者,过去是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淮泗集团。

孙权晚年怎么那么昏庸

周瑜、鲁肃之后,淮泗集团没落,孙权是依靠江东大族才得以立国的。

江东大族在(Z-Z)、经济、军事领域,全面扩张。在中央,陆逊、顾雍出将入相,集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在地方,他们不但是将领,又是守令、田官。

江东大族的私人兵力之强,连魏国也不敢小视,他们是吴国立国的社会基础。

江东大族比中原大族更有条件,推举出自己的“司马懿”来。

因此,限制、打击江东大族,是孙权维护皇权的当务之急。

孙权“果于杀戮”,并非只是昏庸了,借故打击江东大族,才是其根本。

孙权所杀戮的大臣,无不是江东大族。

孙权去世前,以江北地主诸葛恪辅政,就是希望改变东吴的政权格局:由社会基础不强的江北地主与孙氏宗亲联手,一起压制江东大族。

原因3:合适的接班人

孙权原本中意的接班人,是长子孙登。

孙登确实很不错,他与陆逊、步鹭等重臣大族关系都搞得很不错,治理后方、坐镇武昌时也表现颇佳,同时,他也能制定法令,确实有人君之能。

然而,孙登年仅仅33岁时就已经去世了。

此后,孙权以孙和为太子。

孙和虽也颇有才能,但其治国理念与孙权不同。

孙权称帝后,为了保持对江东士族的统治地位,崇尚申韩之术,试图以此达到对江东大族既利用又控制的目的。

孙权晚年怎么那么昏庸

陆逊等人都曾上书,指出孙权“刑法滋盛”,主张“宽刑”,其实也是江东大族与君权之间的谈判。

孙和在这个问题上,是站在江东大族一边的,其理念也是儒家理念,主张宽刑。

孙和即位,意味着孙权自即位以来,为压制江东大族所作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因此,孙权虽立孙和为太子,但其实并没有下定以孙和接班的决心,仍然在考察孙霸。

而在“两宫之争”中,孙和也确实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斗争能力。

当时,顾陆朱张这些顶级大族,以及诸葛恪这样的江北信臣,全部都站在太子一边,而孙霸一边支持者中,不但大多名望、地位稍逊,而且,名望稍高的步鹭、全琮,全部都在废太子事件前就去世了。

可以说,无论是已经到手的太子之位,还是获取的支持力量,孙和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这种情况下,孙和还被孙霸斗倒,将来又如何能够统领吴国与魏蜀鼎足呢?

当然,这种犹豫不决,最后的结果却是灾难性的。

孙和、孙霸同归于尽,最后由10岁的幼子即位,这无论如何都是最差的选择了吧···

孙权晚年,看起来很昏庸。

但事实上,与其说是昏庸,不如说是挣扎。

在外部威胁减轻后,孙权选择内部改革,改变与江东大族的关系,加强皇权。

他先后启用暨艳、吕壹,进行“整顿吏治”的改革,试图刑法约束江东大族。

其实,这在当时是常规选择,曹操、诸葛亮,都是以法术处理与大族关系的。

然而,江东大族是东吴政权的社会基础,力量强盛,而吕壹等人又绝非曹操、诸葛亮这样的大才,才能、品格都一般,改革失败。

因此,原本立志整肃吏治、加强集权的改革,也就成了“亲信小人”、“刑法滋盛”的昏庸表现了。

孙权想要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内压大族,外抗曹魏。

然而,孙登去世后,孙和、孙霸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结果,久拖不决之下,孙和、孙霸同归于尽,而江东俊杰也在这场内斗中损耗殆尽了。

最后,只有10岁的孙亮即位,诸葛恪辅政,东吴政局进入最为混乱的一段时间。

孙权想找到最合适接班人的想法是好的。

当时的东吴,内要压制大族,外要抗衡曹魏,确实需要雄主治之。

然而,像孙权自己这样的强力人物,可遇不可求,最终,孙权在接班人问题上做出了最差,最匪夷所思的选择,其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犹豫、慎重,也就成了又一个昏庸表现。

其实,在庄园经济时代,一个地方政权,想要即压制大族,又确保立国,难度是极大的。

孙权并没有变得昏庸,他只是尝试解开一道很难解开的题目,最终失败了而已···

以上分享的孙权后期为何昏庸暴躁因为糊涂吗、孙权晚年怎么那么昏庸的详细介绍,您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