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为什么那么快灭亡 南明主要军事力量为什么打不过清军(2)
南明为什么那么快灭亡
高杰所部将士离心,史可法见人心不稳,只得率军南撤,南明在河南、徐州一代的防御不攻自破。
随即,武昌的左良玉突然东进,变成了敌军。
接下来,为了抗拒左良玉,朝廷调黄得功、刘泽清等将领前去抵抗。
刘泽清驻守的淮安,本是淮河防御的重镇,刘泽清一走,江淮防御体系彻底崩溃!
而长江沿线的防御也是“站桩式防守”。
原本,史可法为加强镇江一代防御,特意从福建郑芝隆处借来了郑鸿逵、郑彩等军前来防御。
可是,马士英怀疑史可法调这些人来是为威胁自己,因此,特意安排了自己人前去节制。
因此,长江下游的防御,上下相猜,根本没有统一指挥,各军最多守住自己的驻地,根本无法组织统一的巡江。
可以说,清军还没来,南明的这套防御体系已经自行崩溃了!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被清军打得崩溃的李自成,此时也进入湖北,决意“顺流东下,取江南为业”。
所有人都知道:兵力看起来最多的南明,其实已经是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秒杀”
1645年二月初八,多铎奉命攻河南。
高杰死后,河南已经没有什么防御,30余州县,全部望风而向。
四月初九,清军兵分两路,南下进攻。
高杰旧将李成栋无心作战,放放气徐州逃走,清军不战而取徐州。
驻守淮安的刘泽清去打左良玉了,清军轻易突破淮河防线,长驱直入。
史可法冒雨抵达扬州,组织防御。
但是,南明军或已被调去与左梦庚作战,或故意避战,史可法只得到了刘肇基的4000兵支援,兵力薄弱。
扬州城破,史可法死。
随即,一波投降潮到来。
刘良佐、刘辅清、高杰旧将李本深、李成栋,悉数投降。
《明世祖实录》记载,扬州城破后,南明军缴械者达24万!
这些投降的明军掉头就开始进攻南明了!
还没完。
五月十三日,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率20余万大军投降。
弘光依仗的重镇,除兵力最薄弱的黄得功以外,其余将领的兵马悉数不战而降!
清军在突破长江防线时,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郑鸿逵、郑彩等人阻击还算顽强,清军遇到了挫折。
但是,清军看出守军没有统一指挥,趁雾择地顺利渡江,击败郑军,攻占镇江。
此时,南京城内尚有23万大军。
但是,弘光帝畏惧,乘马逃走,去芜湖找黄得功。
戍守南京的23万明军,全部不战而降!
黄得功倒是奋勇抵抗,但部下将领多已与清军约降。
黄得功与叛将刘良佐作战时,部下田雄一箭射中其喉,黄知大势已去,自(S)。
弘光帝被俘,弘光小朝廷覆灭了。
基本相似的剧情
此后,南方陆续出现了多个小朝廷。
这些小朝廷的情况也与弘光政权类似。
尽管旧明军系统损耗、投降了,但由于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余部的加入,这些政权的兵力也大多比较强大。
比如,隆武帝,其手下有郑芝隆部20余万,另有湖广一带拥护的力量,合计6、70万。
后来的永历帝,不光兵力较强,手下更是拥有李定国这样的杰出将领辅佐。
然而,剧情虽有不同,但大同小异。
大多是实力派人物迅速投降,小朝廷迅速崩溃。
只有永历帝支撑得久一些。由于身出西南,又得李定国的杰出将略和坚决抵抗,永历政权一度取得不少胜利,甚至萌生过恢复中原的想法。
然而,孙可望的背叛,郑成功对李定国的不配合等内部问题,使永历的辉煌昙花一现,也灭亡了。
总的来说,南明各小朝廷,尤其弘光政权,拥有较强的兵力,也拥有比较现成的官僚系统,恢复中原不敢说,但偏安一隅的条件比东晋、南宋看起来是好很多。
但是,除最后的永历政权外,几乎没有政权进行过像样的抵抗。
这是因为:他们空有系统架子,却从来没有形成过真正的系统。
自古要稳居一方,都需要一套有效运转的系统。
要真正建立统治,总要有强有力的中心,凝聚各地,形成整体。
要防御北方势力,或沿淮,或沿河,或沿江,总要建立一套防御体系。
可是,小朝廷的帝王大多本是养尊处优的王爷,徒有皇族血脉,却既没有实际军政经验、才能,也没有基本实力。
而小朝廷的顶梁柱将领,大多原本就不是大明的忠臣良将,原本就是反复无常之人,他们既不会服从旧官僚士大夫的“以文制武”,也不会为小朝廷殊死奋战。
因此,对内,小朝廷根本无法制衡骄兵悍将,对外,小朝廷连基本的防御体系都无法运转。
如此,拿什么来维系半壁江山呢?
很多朋友说大清迅速平定南明,是大清厉害。
其实,实际情况是,即便清军不攻,南明自己就根本没有站住脚!不要说遇到大清,就是遇到当年的完颜兀术,他们也是扛不住的!
以上就是南明主要军事力量为什么打不过清军、南明为什么那么快灭亡的相关讲解,希望为您的生活带来一点小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