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康熙为什么御驾亲征葛尔(3)
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汉武帝晚年,就是中了这个套路,屡屡跨越大漠远征,结果国力虚耗,武帝被迫“轮台罪己”。
而他“兵多则退”的方略,也与明成祖时期的阿鲁台差不多。你真要来打我,“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立于不败。
由于蒙古各部与大清关系紧密,因此,噶尔丹此谋实质威胁有限。
此时的噶尔丹,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机会、实力再追求“混一为尊”的梦想了。
以常理而言,在大清接纳其求和后,过一过安生日子,似乎更靠谱。
不过,正如康熙所言,噶尔丹这种人,“必将觊伺中原,不至陨命不止”,一定会继续干下去!
再次上当,大势已去
远征漠北非常费劲,一般中原王朝对这种情况,都是当作“慢性病”,不作远征。
所以,在康熙等人讨论进攻噶尔丹时,“议当征者,满朝不过三四人”,都反对远征。
康熙力排众议,坚决远征。
同时,为了粉碎噶尔丹“兵多则退”的策略,避免像明成祖征阿鲁台一样多征无功,康熙制定了新的方略。
1、将计就计,将噶尔丹“吸过来”。
噶尔丹一天到晚煽风点火,煽动蒙古各部叛乱。
康熙令收到噶尔丹策反信的沙律假装答应,并约为内应,诱噶尔丹过来。
噶尔丹中计,进入巴颜乌兰。
2、堵其后路,志在必灭。
康熙分兵进攻,自率中路军为大军,另以费扬古率精锐切断噶尔丹退路,志在必灭。
噶尔丹原本以为“中原皇帝不在中国安居逸乐,乃能飞渡无水瀚海乎”,不以为备。
见康熙大军来到,未战先怯,迅速撤退。
结果,在昭莫多,遇到了包抄而来的费扬古。
交战后,噶尔丹的作战一如既往的猛,“锋甚锐,不可败”。
然而,噶尔丹毕竟是中计而来,拖家带口,大量家属、辎重留在后方。
费扬古发现这一弱点,猛击后方家属、辎重。
噶尔丹军虽勇猛,但一则遭遇夹击,二则家属遭到袭击,军心动摇,崩溃。
此战,噶尔丹只率数十骑逃走!
超乎寻常的坚持与超乎寻常的待遇
噶尔丹仍然不死心!
昭莫多之战后,他逃到塔米尔河,又收集散众5000余人,并召开会议,表示要抄掠清军,进入哈密。
不过,众人都已经不愿再跟着闹了,“无定议而散”。
别人不去,噶尔丹自己去,他仍然抄掠翁金,结果,由于实力实在太弱了,被地方部队所败。
尽管如此,噶尔丹仍无降意,仍要和康熙搞下去!
而康熙,也给了噶尔丹惊人的“待遇”。
康熙认为“噶尔丹穷凶极恶,不可留于人世”,并决定再次亲征!
噶尔丹都已败落到如此地步了,康熙还要发起“三征”,足见康熙对他的重视!
这种重视,既是噶尔丹的“光荣”,也是他的“催命符”。
由于康熙对噶尔丹赶尽杀绝的态度,各地都与噶尔丹划清界限,不愿收留,更不可能给帮助!
最后,众叛亲离的噶尔丹,一连数日“饮食俱废”,病死了。
噶尔丹死,其手下“尽降”。
噶尔丹是一个有大志之人,为此,他历经挫折,仍不放弃。
他的(Z-Z)、军事才能都是非常突出的,他的战略原本也是稳当、务实的。
换一个对手,噶尔丹或许真的能“混一为尊”。
然而,他遇到了康熙。
(Z-Z)上,康熙抓住噶尔丹的软肋,迅速分化了噶尔丹,使其丧失苦心经营的后方,迅速陷入被动。
军事上,由于康熙的谋略,每次决战,在哪里打,什么时候打,打多大,都由康熙牢牢把握,噶尔丹军的战斗力非常强,却始终处于被动,表现虽优于清军,但仍然一败涂地。
以此来看,噶尔丹确实有大志雄才,但比起康熙,他确实略逊一筹。
输给康熙,噶尔丹不冤。
上述分享的康熙为什么御驾亲征葛尔及其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的相关内容,供网友参考,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