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着什么 端午喝雄黄的习俗是怎么来的(2)
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着什么
在古代,长江一带很流行喝雄黄酒。有句老话说:“喝了雄黄酒,所有的疾病都远走。”雄黄是一种被称为“鸡冠石”的矿物,它的主要成份是含水银的硫化物,具有毒性。
普通的雄黄酒,仅仅是将少量雄黄添加到白酒或自制的黄酒中,不会单独拿来冲泡饮用。
雄黄酒具有抗菌、驱虫、解毒的作用。古代的人还会在腰间挂上雄黄,或者用雄黄,再加上白芷、熏衣草等香料制成的香囊,也可以用来驱除妖魔和蛇毒。
在古代,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情况下,用雄黄来泡酒,是一种解毒和止痒的方法。
对于未成年的儿童,成年人会将雄黄酒涂在额头、耳朵、手足等部位,以杀菌、防病、驱虫。
古人云:“惟有幼年不能忘记,拿着艾簪蒲的额头。”意思就是在端午的时候,小朋友会采艾叶、用菖蒲、用雄黄酒在额头上书写“王”字,以驱除瘟疫。
在墙角、床底等地方也撒上雄黄酒,既能驱赶蚊虫,又能净化环境。但现代科学的研究显示,雄黄酒在外用还可以,饮用时却是有害的,应慎重使用。
相传,屈原跳江自尽后,屈原的故乡人民把粽子和咸蛋扔进河里,以免被蛟龙吞噬屈原的尸体。一名老大夫,将一壶雄黄酒倒进了河里,据说可以让蛟龙昏迷不醒,保护屈原。
片刻后,一条蛟龙从水中钻了出来。然后,他们将这条蛟龙拖到岸边,抽了它的筋、剥了它的皮。
最后将这些筋绑在小孩子身上,并且用雄黄酒涂在小孩子们的七窍上,认为这样就能保护他们不被毒虫、毒蛇毒死。传说,这就是端午饮雄黄酒的由来。
这只是传说故事。那么,从何时起,民间真实的有了喝雄黄酒的习惯?
有历史记载,《五杂俎》中说:““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月令广义》中也有记载:初五以朱砂酒为食,可驱毒,以酒涂于额头、四肢,可以避免毒蛇毒虫的侵扰。还可以在墙上、窗户上撒了一层水,以驱赶虫子。”
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五杂俎》涵盖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所记录的有关民间风俗大都是在隋唐时代或更早的魏晋时代形成的。
所以中国最早是在唐朝就有了端午节喝雄黄酒的风俗。
但那时候,雄黄的产量很少,而且价格也很高。韩愈曾写道:“以空青、雄黄等奇异之物为食,每剂十万两银子。”就像许多大补之物,例如虫草、铁皮石斛一样千金难求。
所以在唐宋时代,饮雄黄酒,那是一种奢侈,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的,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还没有流传开来。
到了明朝之后,矿石的开采量上去了,提炼技术也更加效率了,这才能将雄黄的产量提升,最后压低雄黄的价格。
家家户户都得以负担得起,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才开始广为流传。
但事实上,雄黄是一种矿物,它包含了大量的硫磺和砷。
《中国药典》记载,它的主要成份是二硫化二砷,它的含量超过了90%,在高温下会被氧化成砷化物,具有更强的杀伤力。
一说起砷,大家应该就会想起砒霜,所以饮雄黄酒无异于饮砒霜。随着这个习俗开始转变成用雄黄泡酒,但是不饮酒而是只洒酒了。
上面(www.lingla.com)为您介绍的端午喝雄黄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和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着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