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商鞅变法的意义 为什么历史上对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05:07:16 来源:领啦网
导读:商鞅变法的意义,下面为网友们详细介绍为什么历史上对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和商鞅变法的意义的话题,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Z-Z)家、

商鞅变法的意义

下面为网友们详细介绍为什么历史上对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和商鞅变法的意义的话题,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Z-Z)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

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商鞅。

商鞅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独断专行、刻薄寡义,也有人说他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对于商鞅的评价也众说纷纭。

商鞅变法的意义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深受法家思想影响。后投入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时对魏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公叔痤死后魏王不以为意,后商鞅西入秦国,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分论帝道王道霸道,细论变法治国之策,深得孝公信任。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晋升为大良造。

商鞅变法的意义

前356年和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对其太傅公子虔处以刖刑,老师公孙贾处死。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6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

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击败魏国公子卬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鞅变法的意义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舆论前提。

而后,商鞅领兵发起河西、固阳和西鄙之战,节节胜利,大败魏军。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为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其入境。

商鞅变法的意义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王发兵讨之,商鞅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历朝历代的大家对商鞅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大多评价也很高,如:

韩非:“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西汉名臣桑弘羊曾盛赞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近代史论家陈启天之《商鞅评传》论:“商君者,法学之巨子,(Z-Z)家之雄也。”

***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Z-Z)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个人认为,纵观商鞅的一生,大半是辉煌岁月,而其终为车裂而死,无疑是历史的悲剧。

然而历史的进展并不以个人的安危为标准,‘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当之无愧是虎狼之秦国的缔造者,为秦国富国强兵做出了卓越贡献,长远看为因为他无疑是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奠基者。

大概是由于个人的研究方向影响,所以得出这个答案。但不得不说的是,依法治国虽然不是商鞅最先采用的。

但是商鞅却是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完全法治者,在其所设立的律法系统中连国君都不例外(后世统治者改来改去就变成皇权凌驾于律法之上了)。

上述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对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及其商鞅变法的意义的具体介绍,希望大家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