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历史介绍资料 唐朝修建的乐山大佛闭眼流泪的真相
乐山大佛历史介绍资料
今天为大家介绍唐朝修建的乐山大佛闭眼流泪的真相和乐山大佛历史介绍资料的生活小知识,接下来领啦网小编为大家介绍。
唐朝唐德宗修建的乐山大佛,历史上多次“闭眼流泪”,真相如何?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的东岸凌云寺一侧,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的三江合流处坐落了一座正襟危坐的佛像,高达七十一米,这便是著名的乐山大佛,也被称作凌云大佛。
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甚至可以算得上世界上最大的弥勒佛像。
1990年夏日,当地人偶然发现了“佛中有佛”的奇妙现象。他们认为乐山大佛背后的群山峻岭,使人看来像是一位匍匐睡倒的卧佛,俨然一幅“睡佛”画卷。
而在卧佛的胸口处刚好便是乐山大佛所处的位置,真可谓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根据唐代《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重修凌云寺记》记载的来看,乐山大佛是开元元年(713)由当时道行高深的高僧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的。
目的是减轻三江汇流的水势,以及普度因夏汛水难而葬身江中的百姓。大佛修至肩膀时,海通圆寂,修建工作因此中断。
后来海通的弟子在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资帮助下,继承师业,重新开始了大佛后续的修建工作,同时在朝廷的重视下,工程得以进展迅速。
而修建到膝盖时,章仇兼琼晋升并撤资离开了当地,使工程再次耽搁,直至四十年后新任节度使韦皋重新投资,才得以继续修建。
前后经历了整整90年,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乐山大佛才正式完工。
乐山大佛之所以如此吸引人们的眼球,不仅因为修建者巧夺天工般的技艺,更是因为伴随它的神奇和神秘之处。
据说大佛建成后,在它的注视下,当地再没发生过沉船事件,再无百姓因流水凶猛而葬身于此。
尽管此事后来被证实是因为修建时将大量多余的石料投入江中,使原来迅猛的水势得到了减缓,所以江流才变得缓慢。
不论如何,海通的修建初衷得以实现,这着实令人感到欣慰。
从前令人匪夷所思的可不仅如此,传说乐山大佛曾出现过数次“闭眼落泪”的现象。
众所周知,1962年恰逢碰上我国百年难得一遇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天公不作美,许久未见其降过一次雨。受旱灾的影响,百姓颗粒无收,因此饿死的人不在少数。
大佛不忍看这般生灵涂炭,人间疾苦,认为是自己庇护不足,便痛苦的闭上了眼睛,默默为逝去的人们落下眼泪。
次年,灾情不见好转,受难受苦的人民只增不减,大佛再次闭眼,为众生流下了大慈大悲的泪水。
传言此后我国凡遇上悲痛大事,大佛都会为眼下遭遇疾苦的芸芸众生落下泪水。依此而看,不免令人感叹:难道这真是佛祖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