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受过三次宫刑原因 所受的宫刑指的是什么样的(2)
司马迁受过三次宫刑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攀扯他人
其实李陵事件只是汉武帝降罪司马迁的导火索,就算司马迁在朝堂上为李陵辩护,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朝堂上那么多大臣。
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不一样的声音,就算汉武帝再盛怒,也不至于把司马迁判处死刑,最多打入监牢反省,或者上刑什么的。
但坏就坏在,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也就算了,此次出击匈奴的主将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长兄,也就是汉武帝的大舅哥了,而那时候的汉武帝极其宠爱李夫人,爱屋及乌对李夫人的娘家也是极其厚恩。
而且那时候的李陵跟李广利是有矛盾的,他们两的不和由来已久,这里不做赘述了。所以汉武帝在心底恐怕也是希望李陵此次出征最好不要回来了,死在塞外匈奴手里,免得回来后搞得朝堂乌烟瘴气。
司马迁在为李陵开脱的时候,直言李广利身为主将却表现不力,李陵区区辅将斩杀无数云云……
同时,司马迁一直强调李陵的忠义,说李陵失败是由于兵太少又得不到李广利支援的缘故,光天化日之下,在大殿里指责汉武帝任人唯亲、赏罚不分。
就差没有指着汉武帝的鼻子骂他昏庸无道了,于是,在司马迁的眼里,李陵兵败被俘的责任就得汉武帝来“背锅”。
司马迁自己恐怕都没有意识到,无形之中,他把这个“锅”甩到了汉武帝的身上,这实实在在地戳到了汉武帝的痛处。
试问哪一个帝王在盛怒之下能容忍臣子如此放肆呢,况且,汉武帝的一生,从来就不是一个心胸宽广、从谏如流的帝王。
司马迁如此不识时务,不仅攀扯自己的大舅哥,还连带皇帝一起骂了,这哪能忍?所以悲剧也就由此开始了。
四:《史记》惹的祸
除了以上原因导致汉武帝将司马迁打入监牢,判以死刑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不满由来已久。
因为司马迁是史官,他在写史书的时候必须是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去写,以事实为依据,而他写的《史记》中有许多的观点是当时的社会所不能容忍的。
简单点说,其实就是汉武帝不能容忍《史记》里的很多观点。如肯定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同情秦末在秦朝酷吏统治下的农民起义等。
司马迁有一种秉笔直书的精神,他敢于揭露西汉王朝黑暗的一面,对于看不惯的那些阴私行为极其不齿,表现出对当时儒学掩饰下的酷吏(Z-Z)的反感,这些都不是汉武帝所能够容忍的。
可见,汉武帝这次对司马迁动怒其实是有旧怨的,有借题发挥的嫌疑。
前面说到,司马迁被汉武帝打入监牢,判入死刑,那后来为什么改成“宫刑”了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其实,中间什么事也没发生,只不过是当时的汉朝法律虽然严格,但面对死刑是有变通之法的,虽然司马迁被判处死刑,但当时的汉朝中死刑也是可以减免的,有三种方式可以让死囚不用执行死刑。
一是凭借祖辈的功德免除死刑;二是花钱买命,只要出够五十万贯钱(其实就是“保释金”),就可以免除死刑(估计西汉时期经常远征打仗,耗费国力,所以才有这个规定以此弥补空虚的国库);
三是申请“宫刑”代替死刑,但接受“宫刑”确实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会终生抬不起头来,这是对人格的一种极大侮辱,就算是在21世纪的今天,男人们都无法接受,更别说在千年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了;
司马迁的祖上没有什么功德能够替他减免死刑,而且家里也是一穷二白,钱都被他父亲当年游历花光了,哪来的五十万贯“保释金”呢。所以,司马迁要想免除死刑,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接受“宫刑”之耻。
那司马迁最终又为何接受了“宫刑”呢?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入膏肓。
临死前,司马谈对儿子司马迁说:“我司马氏一门从祖辈开始就是史官,一直到如今都是,我希望我死之后,你能接替我继续担任太史官,完成我司马氏未尽之事业”。说完司马谈就死了,留下了一脸懵逼的儿子司马迁。
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的人生便只剩下了两件大事——做太史和编纂《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在往后的日子里,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史记》的著作中;
所以,这也成为了他接受“宫刑”的一个根本原因。
如果不是当时《史记》尚未完成,司马迁很可能会选择死刑的。
受刑以后,司马迁被汉武帝招入宫中,给予中书令职务,协助汉武帝处理政务,可能是汉武帝事后心中也有悔意,给予司马迁补偿吧。
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之后将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史记》一书的创作中,忍受常人所不能体会的痛苦,坚韧不拔,前后耗费13年时光,最终成就历史宏伟巨著《史记》。
所以,《史记》一书正是在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奋发努力完成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太史公司马迁一生真实的写照。
以上「领啦网」www.lingla.com介绍的所受的宫刑指的是什么样的和司马迁受过三次宫刑原因的全部介绍了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最后别忘了多来www.lingla.com瞧一瞧更多的经验常识!